4月27日,开江县靖安乡党委书记李伟将做客开江县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节目,欢迎就您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咨询。
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开江县靖安乡党委书记、大调解中心主任李伟同志接受访谈。李书记你好。
李 伟:网民朋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才能科学制定战略规划,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为乡镇基层干部,您是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李 伟: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发展关乎我国社会发展,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三农的短板又明显,比如农民紧缺人才、技术、资金,农业观念旧、缺创新,农村空巢化、空心化比较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走上强国之路,就必须从农业着手振兴乡村,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让群众出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过上幸福生活。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那么,您认为乡镇该怎样实施乡村振兴?
李 伟: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生态、产业、文化、人才、组织”五个方面入手,保护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还原农村绿水青山;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撑,提供农业发展后劲;挖掘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源泉,拓宽农村发展思路;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强农业发展潜力;强化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协调乡村三农关系。
主持人:靖安乡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示范点,实现乡村振兴是怎么做的?
李 伟:按照“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多功能开发的现代农业结构;以制度创新和科技驱动,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以逐步实现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抓好“绿布伊甸园”和五个功能园区(即五个功能区加一个观光休闲体验区)布局,积极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示范村,逐步打造出一个“开江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样板,走出一条具有“开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伏龙寺村)、省级“四好”村1个(竹溪村)、市级“四好”村2个(竹溪村和荷叶坝村),荣获全省农业改革十大案例提名奖1个(“稻田+”模式)。
第一,坚定振兴思路,准确定位。按照中央、省、市、县“五位一体”要求,抢抓全县现代农业“221”工程发展机遇,围绕靖安乡“一核三联五加”总体思路,推动“一园两区三基地”发展思路,即一园是花果园,两区是农建示范区、脱贫攻坚引领区,三基地是银杏种植基地、优质水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
第二,坚持振兴抓手,助力发展。一是强化青山绿水抓生态。坚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12345”工作法和“一岗双责”制,将全乡河长制和环保工作从分管领导落实到具体执行人,形成常态机制,让靖安山青、水绿、地净、气洁。二是强化集体经济抓产业。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效益单元(党员引领创业+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创业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等)利益链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入股,建成“稻田+”有机循环产业,同时将普通产品升级为有机产品,同步把竹溪豆干、豆笋、稻谷、水产等统一宣传营销,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成立1个乡村旅游公司,将休闲体验升级为众筹发展,以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乡村公寓为载体,把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进行整合,发展基地会员制营销。将体验餐厅与超市、配送相结合,发展城市会员制营销;引导消费者通过后端消费体验后,直接参与到前端产业型农庄投资,消费者作为投资人,进一步带动发展更多会员,实现会员众筹推进产业发展。三是强化文明乡风抓文化。靖安乡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能士有明末清初“游记大人”许德星、清末举人“拔进士”赵天锡、“文家眼科”文学典等,红色文明有巴山青干团、万县革命根据地等,名胜古迹有古时仙姑住过的黄泉洞及“黄泉瀑布”清泉寺、清代种有“风水树”的水口庙、古新宁八景之一“珠峡晓烟”之称的联珠峡等,传统农耕、民俗有竹溪豆干制作、薅秧歌、石工号子、彩龙船、金钱棍、舞龙灯等,村规民约有荷叶坝村村规民约等。依循家规家训传承家风,依托村规民约、民俗约束民风,依附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熏陶乡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信仰认同、归宿认同。四是强化产业兴旺抓人才。从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中选育后备干部,为村级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依托农民夜校、乡党校、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等培训基地,借助新乡贤和“两新”党组织企业社会资助,邀请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等为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种养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培训,广东商会开江分会会长周熠乡贤等捐资近百万元,资培技能人才318人次;同时注重“双向培养”,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让每个有想法脱贫增收的村民熟悉党的政策方针、掌握实用技术,切实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缺思路、缺信心、缺技术等问题,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发展后备干部30名,致富能手45名。五是强化治理有效抓组织。通过“跨村联建、村企联建、城乡联建”三种方式,竹溪村与邻近的荷叶坝村、引入的稻法自然公司、结对帮扶的县统计局、县广电网络公司、县林学会等5个党支部联合成立了靖安乡脱贫攻坚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坚持组织联建、村务联议、活动联办、产业联兴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把优势资本、优秀人才、先进理念等集中到发展中心村,以中心村辐射周边村社,以践行“两学一做”常态化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为契机,借助“三会一课”等党组织平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第三,坚守振兴目标,整合资源。一是主打发展“稻田+”。村集体公司依据竹溪村、清泉寨村、荷叶坝村和杨柳沟村的优质稻田和区位配套优势,引入稻法自然公司,通过“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泥里鳅鳝、水里养鱼、水上养蛙、基上果蔬”立体循环种养,施用有机肥,采用绿色防控,配套溯源系统,形成以水稻为基础的“稻田+”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目前,全乡发展“稻田+”项目1500余亩,村集公司发展“稻田+”项目200亩,正在实施“稻田+大杂蟹”1000亩,还在逐步扩大。二是积极发展“果林+”。围绕靖安伏龙寺村、高洞村、青沙村和响滩桥村的银杏、水果基地优势,探索“果林+”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地划分为若干循环农业效益单元,以果林为基础,按“以种定养”原则,配套种植银杏、果树,养殖生态鸡、鸭、猪,形成种养间的循环利用。目前,逐步建成“果林+”1000余亩。三是平衡发展“旅游+”。坚持把试验示范区作为景区来打造,与峨眉“里好”农庄合作,积极讲好“稻田+”故事,有机植入地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美食文化,重建传统民居李家大院、熊家大院,合理推动“绿布伊甸园”和五个功能园区布局,加快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博览园和乡村民俗客栈,2018年将把竹溪村申报为国家3A级风景区,力争把试验示范区建成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竭力满足消费者回归田园生活需求,将乡村旅游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