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
问题1:今年10月,我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检查,是近年来开江教育发展的大事,这其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回答:刚在10月19日,我在成都参加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四川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会,明确了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教育督导检查,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2016年以来,在县财力紧缺的情况下,全县投入7.55亿元,其中融资贷款3亿元,新征教育用地678.2亩,实施建设项目285个,新建普安镇复兴小学、新宁镇第三小学、甘棠镇初级中学、任市镇第二小学4所学校,改扩建任市中学、新宁镇第一小学校等26所学校,旱厕改卫生厕所46个,66人以上大班额全部得到化解,中小学食堂全部可供热餐,中小学校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按标准装备一新。二是学校师资队伍基本均衡。严格落实《开江县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开江县名优教师奖励办法》,每年投入200万元,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表扬奖励;每年投入100万元,培养一批名优校长、名优班主任、名优教师;通过授牌一批“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发和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坚持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新修农村教师周转宿舍923套,每年慰问优秀、困难教师100余名。三年来,全县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人才等方式充实中小学教师563名,交流提拔中小学校长50名、副校级干部131名。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一批批优秀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三是学校教育质量基本均衡。坚持依托常规课、点赛课、视导课、技能大赛课“四大”课堂,积极探索独立备课与集体磨课紧密结合的 “会诊备课”模式,积极推行教学质量差异化系数评价机制,全县中考高考质量连续五年稳步提升,同比跃居全市前列。开江以“阳光体育、快乐艺术”为主题,广泛开展艺术节,田径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等大型县级、校级艺术体育活动,已拥有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3所,省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2所;在开江,手工制作、美术书法、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都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问题2:今年是全县脱贫摘帽之年,教育扶贫是专项之一,请问县教科局采取了哪些举措完成教育扶贫攻坚目标任务?
回答:今年教育扶贫工作主要有三大核心任务,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核心任务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一是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五长责任制”(县长、乡镇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校长、家长),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和学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台账,会同县公安、司法等部门和乡镇、村(社区)开展入户蹲点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拉网排查,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坚持每名教师定点帮扶3-5名学生,确保让每一名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流失;全面保障“三残”学生入学,采取“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方式,制定完善残疾儿童“一人一案”入学机制,确保了505名残疾适龄儿童入学。二是全面完成乡乡有标准化中心校建设。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教育工作“三个优先”发展战略,做到教育工作优先部署、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投入。建设的36所标准化中心校建设全面达标。三是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坚持“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贷尽贷”的原则,全面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三儿”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三免一补”等资助政策,做到学生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管好用好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因病致贫、孤儿等5类特别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救助。2017年以来发放教育扶贫救助基金186.75万元,惠及学生2366人次,基金使用率达37.2%。
问题3: “入学难”“择校难”这一现象,老百姓普通关注,尤其是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请问你们是如何化解“大班额”,解决“入学难”“择校难”问题的呢?
回答:在化解“大班额”,解决“入学难”“择校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六项工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撑力度。出台了《开江县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合理规划中小学校布局,加快学校建设,保障学位供给。二是认真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科学规划学位,扎实开展摸底登记,实行划片阳光招生,严格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办法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择校现象得到有力缓解,起始年级班额均控制在56人以下。坚决杜绝跨范围招生,杜绝超容纳能力招生;三是强化对标督导。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县教科局强化大班额工作专项督查,对每个学校存在的大班额问题逐一分析,指导学校根据实际,通过新建、迁建、改扩建、压缩招生比例以及把学生分流到对应的教学点就读等方式方法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四是教育联盟促均衡。建立开江中学实验学校、甘棠初中、任市中学等七个教育联盟,将就近的薄弱学校纳入区域内优质学校联盟体内,建成一个教育共享互动的团队。通过教育联盟,形成联盟内学校间“业务互帮、优势互补、管理互促”的工作格局,促进管理水平共同提升,有效缩短校际间办学差距。五是利用好一个平台。对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平台,加大管控力度,杜绝学生为了“择校”而造成无序流动和大班额问题。六是推进县域内学校一体化发展。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倾斜力度,实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基本均衡。
问题4:做为教育主管部门,你们是如何指导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回答:一是顶层设计,让学校德育更加“有形”。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德育具体化、常态化、实效化,创新推动“四+X”德育平台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法治教育、国学教育、养成教育等四大特色德育活动,结合校园文化打造“X”德育品牌,将“五大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师生的一言一行,真正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有形。二是常态开展,让学校德育更加“有趣”。以开展“四大活动”为载体,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常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开展教师入格、升格、风格“三格培养”活动,开展法治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学校“三进”活动,开展国学教育每日一读、每周一评、每月一赛、每期一展示“四个一”系列活动。不仅逐步改变单一枯燥的“说教德育”,也使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校德育更加有趣,促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规范行为、养成习惯、提升品行修养。三是打造品牌,让学校德育更加“有效”。坚持规范管理、常态推进、特色示范的德育工作思路,着力打造“X”德育品牌。全县每年召开一次“四+X”德育平台建设现场推进会,“X”德育特色品牌在开江各学校如花儿一般绽放,如县示范幼儿园的“四爱”师德教育,任市中学的“三感一点”法治教育,开江职业中学的“三三六法”养成教育等,在学校德育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一校一品”的德育工作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县相继涌现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最美中学生、四川省最美乡村教师等一批道德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开江德育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评价“开江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德育’,有实践和推广价值”。
问题5:2017年,全县中小学党组织已划归县委教育工委领导和管理,作为县委教育工委书记,你如何履行好这一职责,又如何发挥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回答:一要加强教育培训。重点对学校党务工作者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规党纪、党建工作、学校管理、廉洁自律等知识和能力培训,在抓实、抓细上下功夫。二要坚持分类指导。扎实开展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对学校党建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加强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联系帮扶。三要强化有机结合。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学校历史与文化资源,总结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抓好基层先进党组织的创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领全系统党建工作创先争优。四要注重统筹推进。按照“一领域一主题、一行业一品牌”要求,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工作法”“细胞强健工程”等重点工作,抓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强力推动学校党建工作整体提升。
问题6:据了解,全县存在三轮车、二轮摩托车、面包车等非法车辆接送学生的现象。请问你们是如何加强校车安全日常监管的?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学生上、放学途中的生命安全?
回答:截至目前,县政府批准使用专用校车20台,其中原甘棠镇中心幼儿园校车已申请停止使用,剩余19台全部是民办幼儿园用于接送部分幼儿所用。
为保障学生校园内外安全,我局着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一是制定校车目录,完善管理制度。编制《开江县学校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目录》,指导合法使用专用校车的幼儿园建立健全校车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运行台账,加强源头管理。二是开展安全学习,强化宣传教育。每年组织全县学校、幼儿园开展一次“拒绝乘坐非法车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及家长注意交通安全;每年召开1次以上民办学校专题安全会议,强调校车安全,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三是开展执法行动,排查安全隐患。建立中心校(完小)管理辖区民办学校的工作机制,发动举报民办幼儿园使用“黑校车”接送学生、校车超载等违法行为;联合县交警大队将校车日常管理明确到了辖区中队,加强校车日常监管,每年协调县交警大队、县安监局、县交运局等部门开展2次以上联合执法行动,对县政府批准使用的19台专用校车逐一进行安全检查,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对查获的“黑校车”,均由交警、运管等职能部门现场扣车并依法处罚。
为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我局计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拟实施校车GPS监控平台接入工程,进一步强化校车适时监管。二是拟召开校车安全整治推进会议,进一步完善教科、交警、运管、安监等部门联动监管校车工作机制,加大对“黑校车”查处力度。三是呼吁各位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不使用三轮车、二轮摩托车接送学生(幼儿),拒绝非法车辆搭乘学生(幼儿)上下学,保护自己孩子的交通安全。四是倡议社会人士向县公安交警大队、县教科局举报“黑校车”接送学生、校车超载等违法行为,共同保护孩子的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