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莲叶上的诗
入夏以来,一拨又一拨的人纷沓而至宝塔坝万亩荷花基地,趁着褥暑炎夏,临田赏荷。我和友人也不止一次田间迷踪,探寻荷花仙迹,去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色。
宝塔坝万亩荷田,有成片成片的,也有隔离开来相距不远的小片荷塘。往往转过一角,撞入眼帘的又是挨挨挤挤、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荷花。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花点缀其间,鲜艳夺目,五彩缤纷,一朵一朵,在风中自由舒展,尽情摇曳,风过处,是一缕淡淡的幽香。那团团的荷叶,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过处,碧波起伏。“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宝塔坝的荷花吸引了无数的诗人、画家,摄影家,去讴歌、去描绘、去定格那美丽的一瞬,更是吸引了市民们前去观赏。她凉爽了整个炎夏,也美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转眼已是金秋,不知繁花过后宝塔坝的万亩荷花又是何番景象。于是,在一个秋日的雨后驱车来到久别的宝塔坝。放眼望去,荷花大多谢去,化着一捧捧莲蓬,荷叶大多老去,垂落在寒秋的水中,间或一两朵残荷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曳。远处雨后的雾霭与山峦的剪影以及盘旋低飞的白鹭勾勒出一轴水墨画,令人遐想,驻足而望。与夏日游人如织相比,此时显得更加静谧。信步走在田埂上,雨后的清新,和着莲叶淡淡的清香,让你仿佛置身于莲的世界,闲恬、静美。一种莫名的情愫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浅浅心事浅浅漾,淡淡思绪淡淡眸。
经历了一夏的风雨,坚韧的荷梗上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结出了小小的莲蓬,密密匝匝,低垂着头在秋风中微微摆动。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十月便是采莲的好季节。
采摘莲子通常是在清晨或者黄昏。由于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在莲田里采莲的都是大爷大妈们。他们在浅浅的淤泥里,戴着草帽,腰间挎着竹篓,穿着长长的水靴,在高高矮矮的莲叶间找寻已经成熟的莲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便是写照。莲梗上有细密的小刺,稍不留神,就会划伤手臂。看那些大爷大妈手臂上的血痕,不禁叹息,看似美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莲田边,淘气的孩子举着莲叶,像打着伞儿一样在田埂上奔来跑去,追逐嬉戏,让我感慨,再辛苦的劳作也会有欢乐的一面。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这如画般劳动的情景。有大爷大妈很配合我的拍摄,摆着各种pose,也有大妈羞涩的转过身去,说满身的泥水会拍得不好看。其实,她不知道,劳动是美丽的,她才是这画中最美的人儿。
曾经对莲荷知之甚少,仅仅只是贪恋莲花的美色。查阅资料后才知,开花为荷,结果为莲。荷花即为莲花。莲的一身都是宝,莲花可供观赏,叶入药,也可熬粥,莲子为上乘补品,也可以生吃,其味道、形状都和花生差不多,嫩的莲子带有一丝甜味儿,脆脆的,只是莲心略为有点苦,可泡茶,具清热安神、降血压之效,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极富营养,就连弃之为垃圾的莲蓬也可入药。
等到莲子采摘完毕,接下来就要挖泥里的藕了。莲好必定有藕。从泥泞的莲田里挖出脆生生的莲藕来,其艰辛的劳作不亚于采莲,甚至更甚,不然怎会有“出淤泥而无怨,出清涟而奉献”的赞誉呢?
大多数人如我一般,欣赏的是美丽的莲花,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莲田背后的艰辛?有谁知道种莲人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有谁知道那一碗碗莲子汤里饱含了多少种莲人对生活的希望?站在莲田边,看着辛勤劳作的采莲人,想起“ 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定是采莲人最美的憧憬,因为残荷的时候也是下种的时候,也是播下来年希望的时候。当我们用诗、用画去描绘荷叶何田田的美时,远不如采莲人用他们的辛勤劳作在田埂上织梦、在莲叶上写诗吧!
谭杰: 女,达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开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开江县普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