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模式助力开江乡村振兴
4月的巴渠大地,绿意盎然,步步美景。
在这个春天里,曾经偏远、贫穷的开江县靖安乡竹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蓝莓基地里,几十名村民挥汗如雨栽植幼苗;山坡上,银杏、桃树生机勃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竹溪村华丽丽升级改版,
收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四川省级四好村”等
一项项耀眼的荣誉。
竹溪村“稻田+”基地
牵住“牛鼻子”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这是用来养小龙虾和青蛙的!”行走在绿树掩映的水泥路上,眼前成片稻田被隔成多个小单元,令人耳目一新。靖安乡副乡长郑长会介绍:竹溪村引入了“稻田+”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将有机水稻与虾、蟹、泥鳅、鱼、青蛙等进行套养、套种,形成“稻田+”产业单元独立生态循环系统。
当地组建“稻田+”项目农业开发公司,按照“政府基础投入引导+运营商提供要素支撑+创业主体发展效益单元”运营机制,将政府整合涉农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折价量化给村集体经济代持占股49%,运营商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占股51%,再按照50至200亩不等的规模,划分为若干效益单元,以“二次发包”的方式,招引创客主体入园进行孵化,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一亩水塘可产出400斤小龙虾,按每斤15元批发价计算,每亩收入6000元。除去一切开支,预计每亩可赚2000多元。”90后大学毕业生欧雪松是重庆人,2018年9月,他和5名同龄人了解到竹溪村的“稻田+”模式,决定前来创业。
他们在竹溪村承包120亩整理后的水田,用于养殖青蛙、小龙虾。目前,欧雪松和他的伙伴们的养殖场已经基本成型,正在完善相关设备,预计今年7月可启动养殖。
竹溪村“稻田+”基地
外地创客陆续奔向竹溪村,本村的周元红也不甘示弱。他原是部队的一名军官,在绵阳服役,家安在了绵阳。离开部队后,周元红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竹溪村流转500亩山地规模栽种银杏树。
通过卖银杏幼苗和树叶赚取“第一桶金”后,他筹资500万元建起养猪场, 去年出栏生猪1500多头。周元红领着记者参观时笑着坦言,自己以前白白净净,现在黑黢黢的。尽管非常辛苦,但当初的选择没错!
竹溪村已经整理“稻田+”基地1500亩。去年承包出去350亩,每亩当年均获得2800元左右的纯收益,小龙虾、蟹、青蛙等特色水产品走上了达州市民的餐桌,还远销省外;规划200亩蓝莓基地,已栽上幼苗100亩,后年挂果,今年10月再栽种100亩大苗,明年就能挂果;200亩的桃树明年将迎来丰收季;50亩的柑橘树来年将黄灿灿一片……竹溪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旺,红红火火,发展前景令人神往。
竹溪村
村美人和
乡村魅力绚丽绽放
李家大院,农具模型栩栩如生,亭台石凳古朴别致,木板房写满岁月沧桑。咖啡馆里,游客品茗阅读,享受乡村的静与闲。
咖啡馆老板郭小兰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她一袭红裙,热情好客。郭小兰曾到广州打工多年。家乡的快速发展,让她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去年李家大院民宿建成,她当机立断回到竹溪村,承包了咖啡馆。“一到周末、节假日,游客就多起来,生意不错。”郭小兰欣慰地说,现在既能挣钱,又能天天照顾好孩子,真是一举两得。
竹溪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把市场后端消费植入到农业前端生产,建设“绿布伊甸园”、“田园迪士尼”、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系统整合农事体验和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三农”创客空间、生态体验餐厅和共享农庄;举办薅秧歌、耍火龙等文化创意活动,大力发展“稻田+”田园休闲体验主题游。
去年,竹溪村成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4个分会场之一,迎接县内外游客5万余人次。
村民正在竹溪村蓝莓基地翻土施肥
据竹溪村文书孙福珍介绍,去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68元。64岁的潘启碧以前是贫困户,几间土墙老宅既不遮风又不避雨。去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她欢欢喜喜住进了小洋楼。
村里让她当上清洁工,加上给业主做临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左右。她不但脱贫,还被评为竹溪村“脱贫光荣示范户”。潘启碧笑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做活路的机会多的是,只要不偷懒,总是有钱挣的!”
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竹溪村的人气也旺起来。村里引导和鼓励120余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还吸引邻近的村民前来务工。村集体经济也渐有起色,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更强了,村民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孝亲敬老,连一般性的治安事件都很少发生。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竹溪村探索的经验将在开江开花结果。据开江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何先如介绍,开江将把“稻田+”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力争到2022年,把有机水稻种植扩大到12万亩,大闸蟹、小龙虾等主导特色水产达到1.8万吨,优质水稻产量达到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综合总产值达到50亿元,再造一个开江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