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达州开江县打造中国西部虾蟹之都
开江县是四川东向出川、通江达海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川东门户”,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
近年来,开江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发展“稻田+”特色水产养殖模式,建成特色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年产量实现1200万斤、产值达4亿元,带动4322户8764人脱贫奔康,“稻田+”试验示范区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先行试验典型案例,被评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高起点”谋划部署
据了解,开江县是川东小平原,地处北纬31度,拥有好山好水好生态。为了抢抓独特气候优势和长江流域退渔还湖“十年禁渔”机遇,该县先后邀请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多名专家到开江实地调研、考察论证,探索形成了独具开江特色的“稻田+”特色水产养殖模式。
开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稻田+”特色水产养殖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一名县委常委和两名副县长主抓的领导小组,逗硬落实“按周挂图作战、按月调度情况、按季盘点分析”推进制度,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同时,坚持“基建跟着产业走”原则,整合项目资金1.67亿元、金融和社会资本2亿元,大力实施土地整理、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工程项目,统筹推进农村“五网”建设,产业基地高效建设。
“大拓展”全域推进
开江县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省级园区指导意见,根据本县实际高标准规划建设“稻田+”示范园区,把园区按照50至200亩不等规模,划分若干效益单元,以“二次发包”方式,招引创客主体入园孵化,成功引育龙头企业5家,初步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产业既有规模又有品质。按照“示范带动、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工作思路,采取“以渔养稻、以水养鱼、稻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利用宝石水库集中饮用水源地水源,实现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灌溉全覆盖,利用不到两年时间,创建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大闸蟹平均规格达140克以上,小龙虾平均规格达8钱以上。
该县坚持把“稻田+”特色水产示范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主抓手,引进升级湖北潜江、安徽牧牛湖模式,全域规划稻渔综合种养基地8个、“农旅融合”核心区3个,努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乡镇和村社,形成独具开江特色的稻鱼虾蟹种养3.0版示范园区。
“多层次”助农增收
开江县采取“自主发展、政融保融资、政府贴息”模式,成立196个村集体发展公司,发展特色水产8000亩,建立“收益30%分配贫困户,30%分配非贫困户,20%作为公积金,10%激励经营管理人员,10%用于集体经济工作经费”的“33211”村集体利益分配机制,采用资金托管公司支付固定收益模式,按年收益率13%固定分红,2019年全县集体经济获得收益325万元。该县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利益分享机制,农民以土地入股龙头企业、开发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由村集体代持股,按土地产出效益20%二次分红。
同时,该县建立入股农民和贫困户优先享有务工权激励机制,成立村级劳务服务中心,组织860余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其中贫困户占比达到40%,户均增收3600元。“全方位”支撑服务近年来,开江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上下游产业链条,规划建设现代粮油物流园区和年产10万吨大闸蟹、小龙虾饲料加工厂和2000吨水产品加工厂,已完成小龙虾育苗基地3000亩,正在建设大闸蟹育苗基地800亩,不断延伸特色农产品价值链。
在拓宽营销渠道方面,该县坚持“双线”互动营销策略,实行“电商+商超+物管+社区实体店”配送模式,在成渝市场设立水产集中批发点,与阳光院坝公司合作打造“开江手抓虾”旗舰店,与京东集团、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今年稻蛙香米已被全部提前订购,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品已签约川渝代理商13家,产品供不应求,特色水产品实现川渝餐桌走向全国市场。
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开江县按照“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原则,投资2000万元建设溯源系统,打造智慧农业平台,在成渝两地成功举办开江县“特色水产品鉴会”“小龙虾、大闸蟹”新闻发布会,开江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