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移民局:王书记的扶贫路
来源:县扶贫开发局
发布日期:2018-01-05
点击数:人次

  “这么实的干部还真少见哩。”这是永兴镇何家垭口村一位村民对市政务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王浪的肯定。
  2015年4月,王浪来到何家垭口村,作为一个农村工作经验相对缺乏的新书记,他克服了洗澡关、入厕关、饮食关,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通过依靠群众,聚集力量,扎实调研,敢闯敢干,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转换,走出了属于何家垭口的扶贫路,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何家垭口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496户、1510人,劳动力人口650人,常年在外务工208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76户、508人。如何尽早熟悉贫困群众?如何尽快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找到脱贫的关键?在驻村工作伊始,王浪就靠两条腿走遍了村里的大大小小几个山头,与每一户群众拉家常,通过入户走访,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全面掌握了村里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为下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何家垭口村距离永兴镇10公里,全村没有一条硬化公路。王浪徒步走下山,再从山下走到镇上,亲身体验了村民出行不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跑市、县、镇找有关领导反映情况成了阶段主要工作,在时任达州市政府副市长吴应刚的大力支持下,硬化出村道路的方案很快摆上了议事日程。2016年6月,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盘旋在何家垭口村山上,彻底结束了该村无硬化道路的历史。出行问题解决了,户户通方案又摆在了王浪的办公桌面。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王浪用敢打硬仗、肯啃硬骨头精神让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时代。目前,该村修建出村道路、产业道路共计23公里,户户通道路硬化10公里。
  道路问题解决了,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关键。何家垭口村的土地养分如何?究竟可以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什么样的农作物成活率高?他主动与市职业技术学校专家对接,送检土壤样本研究,到其他地方学习观摩,经过因势利导,多方比对,科学决策,选择种植银杏采摘园和九叶青花椒作为主导产业的思路也逐渐明晰。通过采取“支部+贫困户+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何家垭口村希望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专业合作社3家,目前发展银杏采叶园300亩,九叶青花椒500亩,养牛大户5家,藏香猪养殖基地1家,何家垭口村在致富奔康路上大步前行。
  驻村工作开展两年多来,王浪带领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脚踏实地,艰难前行,何家垭口村以日新月异的变化新貌换旧颜,共维修山坪塘10口,新修蓄水池8口,易地移民搬迁安置37户,新建新村聚居点1个,C级危户改造18户,D级危房改造4户,新修33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一座。群众朴实的脸上露着满意的笑容,对美好明天满怀信心。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善良,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也真心希望在脱贫路上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王浪如是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