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近年来,开江县紧抓互联网+机遇,聚焦产业培育、扶贫攻坚、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存在行业管理不规范、后劲不足、缺乏大型电商企业等困难和问题。现将我县电子商务企业网上销售发展基本情况、问题和对策简谈一些看法:
一、发展基本情况
(一)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人员持续增长。到2018年底, 全县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5家, 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30余家,各类网店发展到近100家;B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2家(开江购物网、红军易购),主营各类消费品及开江农特产品,电商交易总额预计5000余万元。培训电商人才500余人,电商直接从业者发展到近200余人,间接从业者发展到5000余人左右;县域居民网购人数达15万人。
(二)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县有县级(村淘、邮乐购)电商服务中心和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各2个,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点167个(村淘28个、邮乐购101个、县自建33个)。其中:农村服务点57个(邮乐购32个、淘宝2个、县自建32个)。覆盖我县20个乡镇120余个行政村和社区。
(三)打造网货品牌。我县先后开发了各类特色产品26类126个系列,10多个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驰名商标”。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渐增多,认证通过了橄榄油、橄榄酒、开江白鹅、开江麻鸭、任市板鸭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1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豆笋制作技艺”;认证通过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9个;截至目前已打造本地网货6类32个品牌(橄榄系列2个、禽类系列5个、豆制品系列4个、银杏系列3个、莲藕系列5个、蔬(咸) 菜系列13个)。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中长期发展定位。目前我县电子商务缺乏系统明确的发展目标、思路、步骤、重点、方式规划。
(二)缺少骨干企业支撑。目前我县电子商务企业均为家庭、个人、企业等形式, 小散乱是现状, 缺乏10人以上的电商企业拉动和支撑。
(三) 缺乏技术电商专业人才。目前我县电商专业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的特征,人才供应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高级专业人才奇缺。
(四)物流快递进村难仍存在。村级快递网点少,适合乡村特点的乡镇至村的三级物流网络末端形成难度较大。特别是边远山区由于居住分散、邮件和快件物品业务量小、运距长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快递物品多止步于乡镇,进村到户困难。
(五)政策支持不够。一方面全市只有开江还未能争取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发展资金2000万元;另一方面除国家、省、市出台支持电商发展的政策外,县上还没专门出台支持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
三、对策
(一)搞好发展战略规划。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彰显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聘请专业院校制定我县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对物流业发展的目标、思路、步骤、重点、业态、方式等做出科学的规划。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县情实际,立足区域布局,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乡镇村委会、乡镇农家店、村淘服务站点等现有资源,在全县行政村和贫困村,建设(新建或提升完善)2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5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为农村居民提供代购代销,积极拓展金融、通信、咨询、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出台推进措施。
(三)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按照科学规划、节约高效的原则,整合邮政、农村淘宝等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建设1个县级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含冷链及其他附属体系),整合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功能,建设20个乡镇物流中转站(整合乡镇电商服务站资源,附带乡镇中心区域物流快递配送功能)、150个村级物流配送点(整合村级电商服务点资源),覆盖全县196个行政村、31个社区,彻底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立足现有资源,深挖开江特色优势产品的特色卖点,重点培育一批县域农村电商品牌进行专业化的品牌包装。从农产品自身标准、质量、包装、认证、检验检疫等方面加强监管;健全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健全“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基础数据库,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建设诚信认证体系,推进开江农特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结合开江电商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出台我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通过给予贴息、补助或奖励的方式支持电商发展,并设立电商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电商示范企业、农村电商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电商人才队伍建设等,全面推进全县电子商务发展工作。
(六)借力知名平台发展。积极与天虎云商、腾讯大成网合作,加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积极引进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推进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上行产品达50个以上。
(七)加强人才培训。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培训体系,通过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等合作,3年计划累计培训电商人员1000人次,并与相关高校、企业等建立长期指导培训关系,确保农村电商培训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