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炯,男,现年52岁,宝石镇雁鹅坝村人。他是一名朴实而善良的农民,是远近闻名的银杏种植技术员。他爱这块土地,更爱这块地上的人。他不忍心看见老百姓因不懂技术而输得一败涂地。他将一腔的热血都倾洒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
新世纪初期,张希炯一家人的生活状况还算过得去,他跟人合伙开农用四轮车拉货维持一家人生计。不幸的是,2002年后,妻子患白血病,为救治病人,家中欠下一大笔钱,况且三个孩子都已入学,经济压力太大,致一家人陷入贫困。2014年被村上评定为贫困户。当年,落实精准扶贫,县上实施221工程,要求每个村都要发展一个产业。村干部便鼓动他开发种植银杏产业。那时的他还十分犹豫,因为一旦失败,一家人都会陷入更为贫困的境地,无法供养孩子上学,糊口都难。经过三个月时间对银杏的研究和思考,了解到银杏周身都是宝,从叶子、树木、果实到根须都有药用价值,认准银杏产业大有前景,他便痛下决心,放弃多年的货运业,转而从事银杏产业。当年开始启动,流转承包土地共30亩。
张希炯以前就有一定的种植技术,那时他家种的梨子又大甜,开四轮车后放弃多年。如今再拾旧业,只能说是重起炉灶,何况对银杏种植知识还是一片空白。开初,他以为长生银杏公司有很好的技术,后来发现公司技术十分薄弱。但是,如今已是骑虎之势,怎能说下马就下马,三十亩银杏种植压力已摆在面前,没有退路,只能刻苦钻研学习,在地里想,土里摸索。他三年没开车,三年没打牌,利用一切时间查阅技术资料。别人栽的银杏,无论好坏,他都要实地看一看,弄清长势好与差的原因。通过长时期的学习与实践,终于掌握银杏种植技术,能够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打窝子、下种和施肥。而且,能够根据叶面的颜色,就可以判断出银杏的长势,就知道这棵树缺不缺营养,该施用什么肥。由于技术过关,2016年种下的30亩银杏地,长势非常地好,卖掉苗子,付给老百姓土地流转费后,竟然收获数万元。不到两年时间,他家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村镇干部见他开发种植的银杏基地大获成功,就在全村推广,鼓动老百姓都来种银杏。可老百姓对该项产业将信将疑。张希炯就对老百姓讲,种粮食,每亩至多能收入三四百元,而种植银杏每收入可达千元以上,可以说,种银杏一年的收入相当于种粮食四年的收入。见他这样一说,老百姓的心便活泛起来。于是,整个雁鹅坝村,乃至宝石镇,银杏种植竟成一片燎原之势。
开发银杏产业,让张希炯一家人走上致富之路,2019年,他家的年收入可达到五、六十万元。他发家致富,但没有忘掉这块土地上的百姓,虽已是全县远近闻名的银杏种植技术员,完全可以凭籍自身的能力,加大投入,进行扩张,获取更为可观的财富。但是他没那样做,在他良心的天平上,责任比金钱更为重要。当看到许多银杏基地,因技术不过关,损失好几十万元,他于心不忍。所以,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全县银杏基地的技术指导,任何地方打电话,无论多远的山路,他都会赶去,而且不收取一分钱费用。2017年,普安红岩坝村发展银杏产业,许多农民不肯栽,好好的银杏苗四处丢弃。在场指导的张希炯看到这种情况,便鼓动一位贫困户谭德贵栽上,并手把手地教他载种,种下8亩地。第二年,收入就达3000多元,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摆脱贫困。
如今,宝石镇建立起以雁鹅坝村为核心的种植区和辐射区,形成650亩银杏基地,该镇种植的银杏经国家有关机构检测,银杏叶中所含的黄酮量和苦内脂为全国最高,也就是说,宝石镇所产银杏在全国都是最优质的。2015年,意大利的意地那公司(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老板到此考察;2017年,四川省森林食品认定委员会为开江县银杏实业责任有限公司颁发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证书。这一切成就和荣誉都与张希炯息息相关。
张希炯,为人善良,诚实待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的银杏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很多用工机会,村民闲时就到他的种植园做工,工资待遇公道,且现金结算,决无拖欠。他十分热爱这块深情的土地,为生养于这块土地上的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他将一腔的热血都倾注给银杏事业。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情怀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