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开江县上半年农村居民增收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来源: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9-07-03
点击数:人次

农村可支配收入中,四大收入项目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工资性收入37.3%、家庭经营净收入26.9%、财产净收入1.8%、转移净收入34.0% 。

一、有利因素

1、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一是粮油播面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稳中略增。全县完成小春农作物播面达19.82万亩,总产突破13.5万吨,增长1.02%。大春主要粮食播面58.35万亩,比上年增长1.9%。预计总产量22.3万吨,比上年增长1.35%。力争大春生产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0元以上。二是主要经济作物增产态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增长0.2%。油料产量3.5万吨,增长1.8%。蔬菜播面12.6万亩,蔬菜产量28.6万吨,增长3.2%,产值4.3亿元。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2万亩,中草药材产量0.04万吨,增长6.1%。瓜果播种面积7.5万亩,水果产量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1%。三是特色渔业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水产养殖总面积达3.55万亩,总产量达6767吨,同比增幅达5%,渔业总产值达0.962亿元。大闸蟹、小龙虾特色生态水产养殖新增养殖基地6个,面积1.1万余亩。全县特色水产养殖总面积突破2万亩,带动7个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公司、1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发展养殖0.6万亩,197个村通过托管模式间接参与发展养殖0.4万亩。

2、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按照“河谷平坝稻田+”、“丘陵山区果林+”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推进粮油高产高效、优质有机果蔬、特色生态水产、银杏油橄榄高效示范、“4个10万亩示范基地”和“稻田+”、“果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县特色水果达5万亩、经济林木达10万亩、特色水产达3万亩、中药材达2万亩,重点对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对15个园区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品牌建设、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补差补短。全力开展“大棚房”集中清理整治,全县整改8家、拆除2家。 “稻田+”、“果林+”油橄榄、“果林+”、特色水产、琯溪蜜柚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加快创建, “稻田+”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力争成功申报为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3、力度破解发展瓶颈。针对土地零散、资金紧缺等发展瓶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破解途径。开江县先后出台了《开江县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开江旅游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意见》,对规模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农产品品牌创建、新评定的星级农家乐等进行奖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机制,发展土地入股“基础收益+硬分红、基础收益+产值分红、基础收益+利润分红”等合作形式。迄今全县以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16万亩,其中规模流转10.67万亩,有力推进了我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4、积极培育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县发展新型经营主体1759家:其中种养大户771户(其中种粮大户152户,养殖大户619户),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新型经营主体达988家:合作社390个(部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7个、省级示范社19个)、家庭农场356家(省级示范农场8家、市级示范农场20家)、农业公司222家、龙头企业20家。同2018年相比增加151家,增长率为9%,。创新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家庭农场“4+1”、土地入股收益分成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面达到80%以上。

5、全链条加快品牌创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研发的橄榄叶精华素提取术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油橄榄种植、产品生产3个地方标准、2个企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出橄榄油、橄榄酒、银杏茶、葛根酒、板鸭、鹅肉干、豆笋等地方特色产品。与西南食品学院合作开发虾油、蟹油火锅底料等系列产品,投资3000万元建成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分拣中心、包装车间8个、冷库16座;规划建设2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厂、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加工厂,设备订单已完成3亿日元和500万美元。推进品质升级,开江麻鸭、开江白鹅、任市板鸭、油橄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开江贡米、开江大闸蟹小龙虾、开江椪柑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升”牌橄榄酒、尚禾青白鹅系列产品、葛老牌葛根酒系列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绿升”牌特级初榨橄榄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获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

6、大手笔推进转型升级。建立农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大力推行“稻田+”、“果林+”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加快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目前全县“稻田+”、“果林+”、大闸蟹小龙虾生态有机循环种养基地分别达到2万亩以上,建成3.5万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示范区。大力实施现代农业“221”工程,全县主导产业向粮油、油橄榄、银杏、水禽、水产集聚,基本建成10万亩特色水产、10万亩高标准粮油高产示范、10万亩银杏油橄榄高效示范、10万亩优质果蔬基地。

7、精准落实“惠民强农”政策。上半年,我县共申请中央财政补贴资金409万元,其中:开江县常发山胡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江县万兴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江县桃源岭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开江县银金德养殖专业合作社等4个进行了30万元项目实施补贴,对开江县福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江县荣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开江县金灿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了3万元培育项目资金补贴。对全县25家家庭农场分别以3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实施了资金项目补贴与培育,有效带动全县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2019年根据《开江县“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开江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开江“一卡通”专项治理办〔2018〕1号)文件要求,2019年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涉及到128950户,耕地面积为303950.02亩,补贴总金额为46790064.69元,平均每亩为153.94元。与去年每亩增加0.14元。

二、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产业规模有待提升。一是尽管通过实施农业项目,各乡镇初步实现了田网、渠网、路网配套,但我县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山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二是我县优质粮油、优质果蔬、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效益产出不高。

2、种植业、畜牧业发展遇阻。一是种粮积极性不高。2018年国家最低收购价的下调导致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将进一步降低农业效益。二是生猪价格跌幅较大。受“猪周期”影响,且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生猪出栏价格出现了较大程度下跌,养殖户信心受到一定打击,加上国家继续实施环保禁养政策,环评要求更高,全面实行征收环保税,生猪养殖场(户)关停较多。三是渔业养殖困难较多。一是受气候因素影响,渔业养殖用水不充足;二是仍以传统养殖为主,现代稻渔综合种养推广较慢;三是养殖技术不高,比如目前大闸蟹、小龙虾养殖技术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加工产业链不完善,全县大闸蟹、小龙虾深加工发展较慢,产品主要以直接销售为主,单纯养殖利润不高。

3、农民技术和文化素质偏低。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缺乏,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工作,就业方向局限性较大,另外,农村发展缺乏综合素质强的带头人,受小农意识、独户经营的思想禁锢,部分人满足于温饱或基本小康的现状,没有想法也没有能力创造更多的财富,一定程度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4、惠农政策补贴方式不合理。目前各项补贴资金是采取普惠制办法发给原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与是否种粮挂钩,也没有和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影响了部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减弱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和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