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5月以来,开江县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坚持把铁路沿线环境治理作为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专题会议精神,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思路,对照目标任务和工作短板,压实责任,苦练拆、遮、改、透、管“五字经”, 强力整治铁路沿线环境“脏乱差”,实现“旧貌换新颜”,取得了初步成效。
“拆”:即对闲置危旧房、僵尸企业厂房、乱搭乱建棚栏和影响铁路通行安全的建构筑物进行拆除。将铁路沿线闲置危旧房纳入土地“双挂钩”项目,规划拆危拆旧355户、面积386.9亩,已完善前期筹备工作,正在进入拆除施工阶段。同时,积极开展铁路沿线涉污企业和建筑环境整治。截至目前,已拆除4家僵尸企业,拆除危旧民房50余户,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彩钢棚43个,拆除各类乱搭乱建等违章构建筑物163处。
“遮”:即对植被覆盖较差,泥土、岩石裸露等宜林地段进行补植补绿遮挡美化。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制定《达万铁路开江段绿化实施方案》。规划裸露山体小班6个、面积16.8亩,培植攀援性、适应性强的藤本植物爬山虎。规划宜林地段绿化小班16个、面积34.9亩,设计树种为丛型石楠、红枫和梅花。规划原新街乡辖区铁路5.2公里两侧为草本植物绿化,铁路边坡0.5米范围内撒播薰衣草种子。截至4月上旬,已全面完成定植任务,经统计,共栽植丛型石楠1031丛、红枫2846株、梅花80株、爬山虎1775株,撒播薰衣草等花草种子11.7公斤。制定完善造林绿化管护制度,加强后期管理和看护工作,促进绿化取得实际成效,提升绿化品味和观瞻效果,扮靓铁路沿线绿色风景线。
“改”:即选择人口聚集地区和出境交界地带,对沿线风貌进行统一改造提升,增强视角美感冲击效果。聘请四川美术学院编制完成任市镇狮子庙村“水墨雅居”试点示范方案,该方案主要突出“巴山夜雨、水墨达州”理念,对1.2公里沿线主干道路两侧128栋房屋、7.4万余平方米的建筑立面进行风貌提升,规范弱电网线入地,并对人行道和庭院景观进行整体打造,规划建设停车场、卫生厕所等公共设施,展示独具特色的川东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力争打造为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提升“川东门户、生态开江”形象。目前正在统筹实施,已统一破除原有房屋立面瓷砖,铺设好网线入地地下管网,带动引领整个铁路沿线其它环境整治工作。
“透”:即在适宜发展产业的平坝浅丘,通过疏透行道树,扩展视野,规划发展产业,全面展示开江“稻田+”、“果林+”现代农业风采和乡村田园风光,展现“川东门户、生态开江”形象。对原新街乡荷花基地、花卉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和原靖安乡高洞村、任市镇万年庙村“稻田+”基地沿途影响视角的杂草和乔木进行了清理,整体连片布局,规划发展壮大铁路沿线产业5500亩,让开江现代农业风采和田园美景在途经沿线铁路旅客面前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管”:即做好后半篇文章,强化督查、资金、技术、人员、执法等工作保障,巩固治理成果,健全风貌管控、环境整治、宣传教育、督查考核等常态长效机制和路地联防协作机制。坚持常态宣传与集中宣传、广泛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营造了人人知晓、共建共享的浓厚宣传氛围。同时,将治理工作成效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建立了“周督查、月通报”机制,倒逼工作落地落实。统筹用好土地“双挂钩”、乡村振兴、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支持政策,为铁路沿线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紧扣四个阶段、五大重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力争把达万铁路开江段沿线环境打造成为四川“东向出川”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