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突发疫情影响,民营经济发展受冲击较大,由于大部分行业的企业停工停产,一季度民营经济发展回落明显。
一、疫情对民营经济影响
2019年,全县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4:41.2:49.4,此次疫情对二三产业影响非常大,导致我一季度民营经济增同比下降6.1%,拉低GDP4.2个百分点。
(一)一产业方面,疫情对一产业影响较小。由于前期交通物流、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停运、闭市、停产影响,一季度民营经济一产业增加值下降6.5%,降幅比全市高0.3个百分点,拉低民营经济增加值0.8个百分点。
(二)二产业方面,疫情对工业和建筑业影响不容低估。
(三)三产业方面,疫情冲击影响最大。一季度第三产业下降8.5%,降幅比全市低0.8个百分点,拉低民营经济增加值3.7个百分点。2019年GDP构成中,批发和零售业占GDP的比重为11.4%,住宿和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为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GDP比重为1.5%,营利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7.5%,这些行业占GDP比重较大,而且受疫情冲击也是更为持久。一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1%,降幅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下降12.2%,降幅比全市低2.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下降36.2%,降幅比全市高4.0个百分点。
(四)市场主体方面,民营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复工复产压力大。2019年我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占市场主体总量的85.7%,虽然数量很多,但大都是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遭遇新冠肺炎这种突发疫情,持续经营几乎全面停滞,目前复工复产复市正在顺利展开,然而对一些中小微企业来说,没有外部力量的帮助,生产经营很难顺利恢复,到目前仍有KTV、网吧等人员密集型的行业未正常营业。
二、疫情对民营经济的机遇
尽管疫情对民营企业的产生严重的冲击,但我们也要善于抓住危机中蕴藏的商机,要始终坚信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民营企业要紧跟国家发展规划,抓住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发展水平。
(一)中医药产业商机多
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国5万多名出院患者大多数使用过中医药。截至3月15日,湖北省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91.64%;武汉市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89.10%;全国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92.41%。疫情后,大家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整个中医药的研发和生产,以及涉及的整个产业链都蕴含巨大商机,民营企业应当借助本地银杏等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相关的中医药产业。
(二)健康养老前景广
此次疫情中,去世的多数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2019年我县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0.97万人,老龄化比例已超过18.9%。这一众多群体未来在养老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将可能迎来改变,对健身、养生等服务需求会显著增长。而目前我县在健康养老、康复服务等相关产业上发展还是很慢。民营企业应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与医疗机构深入合作,大力开展健康养老、康复服务等适合老年人群的产业。
(三)医疗物资需求大
此次疫情反映了医疗物资的重要性,尤其是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消毒药械、救治设备等。国家将来会对医疗物资生产、销售、储备出台相应地举措,我县有相关资质、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可以重点关注,适当适时进入医疗物资生产、销售等领域。
三、下步建议
(一)抓好政策落实落地
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措施”,同时抓好刺激性对冲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尤其是“市35条”和“县22条”,适当延长部分政策措施执行期限、扩大政策适用范围,确保做好恢复经济发展的各项保障。持续做好县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机制,加大水电气、金融、财税等方面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民营企业抵抗风险能力,支持企业恢复发展、做大做强。
(二)解决关键疑点难点
针对突发疫情,要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的需求,切实找准企业复工复产的痛点、难点、堵点,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三)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短期借助出台的各项政策在减税降费、财政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狠下功夫,长期在引导企业紧跟国家政策,抓住机遇,积极调整结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上狠下功夫。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助力民营企业稳定发展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