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总攻、冲刺收官的紧要关头,永兴镇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具体实践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试金石”,在补齐工作短板、夯实基层基础、锻造扶贫尖兵、突出作用发挥上持续用力,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建强组织堡垒,强化党建引领。永兴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全县率先探索党建引领脱贫组织设置模式,切实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为引领群众脱贫奔康的坚强战斗堡垒,引导贫困村、龙头企业、先进村党组织联建,成立脱贫攻坚联合党委,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联两带四促”工作机制,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抱团发展、联动脱贫,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富功能”得到新提升、贫困群众“致富门路”得到新拓展。“四联四变”经验做法和“五个起来”工作成效,被省委《四川信息》专报大力推介,并得到省市有关领导肯定。
二、紧盯“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一丝不苟对照村退出、户脱贫标准,科学制定全镇总体脱贫规划,尤其是结合“回头查”工作,在原有帮扶措施基础上,再把全镇贫困户细分为“示范户”、“攻坚户”、“特困户”、“兜底户”,严格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切实做到精准“问诊”、精准“辨症”、精准“施策”,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同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资源条件及家庭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情况,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落实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和帮扶措施,努力做到因村因户施策,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帮扶措施晒得出、对得上、叫得应、见实效。
三、强化帮扶责任,汇聚工作合力。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在贫困村设立脱贫攻坚服务工作站,配备镇村级扶贫专干13名,推行数据、报表、资料签字和痕迹管理,特别是对贫困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实行“六签字”,并交镇纪委备案管理,切实让责任倒查可追溯、问责惩处有依据、各级担责有力度。在2019年脱贫攻坚大排查工作中,创新推出“半天入户法”“流水作业法”,获得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二是加大驻村工作队管理力度。加大“第一书记”履职清单管理和人文关怀,邀请第一书记固定列席镇党委会议,直接参与脱贫攻坚议事决策,发挥驻村队“主人翁”意识。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组联系桥梁纽带作用,做到上下沟通、左右联动,为脱贫注入“新动能”,及时将群众所盼所需汇报给上级领导,争取领导、联系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关注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统筹专项、行业和社会脱贫力量,推进贫困村脱贫攻坚。
四、突出目标导向,挂图作战补短板。一是建好基础断“穷根”。要想富先修路,永兴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改善脱贫条件,先后硬化村社道23.8公里,新建集中供水点5个、蓄水池19口、山坪塘24口。二是建好住房“挪穷窝”。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区域的贫困户,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挪出“穷窝”,同时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始终把产业发展、就近就业作为带动搬迁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借助就业扶贫“春风行动”解决好群众持续增收问题。三是育好产业摘“穷帽”。永兴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山上“果林+”山下“稻田+”规划布局,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依托生茂源、天源油橄榄、绿燃春等龙头企业,采用“联合党委+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油橄榄、琯溪蜜柚、九叶青花椒、特色柑橘、“稻田+”、“大闸蟹+小龙虾”、肉牛养殖等种养植业,发展绿色生态产业20000余亩,让贫困群众在租金、股金、薪金中获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