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是我县畜牧业传统产业,长期占据畜牧业“半边天”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县以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助农增收”这条主线,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根本导向,以“六化同步、适度规模”为主攻目标,大力推动生猪产业由传统养殖向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全县养殖总量持续增长、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然而非洲猪瘟疫病发生以来,生猪养殖业遭受重创,猪肉供应缺口不断快速扩大,生猪价格不断创出新高。面对“稳生产、保供给”大局,我中心针对生猪养殖业稳定生产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思考。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全县坚持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基础产能恢复,在经历了2019年的断崖式下跌后,在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的双重刺激下,生猪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势头。2020年,全县出栏生猪30.91万头,年末存栏生猪22.04万头、能繁母猪1.75万头,同比(下同)分别增长18.96%、39.33%、13.73%;实现猪肉产量2.02万吨、产值10.22亿元、分别增长16.67%和41.8%,增幅分别为常年(2018年)的6.7倍、16.7倍;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9%。今年一季度,全县出栏生猪10.5万头,季末存栏生猪19.88万头、能繁母猪1.84万头,分别增长55.21%、37.58和21.1%;全县猪肉市场供应平稳,价格实现连续3个月回落。截至目前,市场猪肉均价22元/公斤、环比下降16.7%,比2019年最高点下降57.1%。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生产风险不断聚集。一是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去年以来,我中心多次在养殖场、屠宰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虽然都按技术规程进行妥善处置,但在疑似疫情处置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病毒、病菌污染面,很难在短期内彻底净化,一旦防控措施缺位,极易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二是市场风险居高不下。2019年8月以来,我县生猪养殖经历了一轮空前绝后的过山车行情,养殖利润从正常年份的200~300元/头暴涨至最高5000元/头。生猪价格暴涨的同时,带动了饲料大涨和仔猪、能繁母猪价格暴涨,生猪全价饲料均价从3000元/吨上涨到4200元/吨,涨幅40%;县内25公斤规格仔猪价格从30元/公斤暴涨到90元/公斤、30公斤规格能繁母猪价格从30元/公斤暴涨到120元/公斤,周边地区7公斤规格仔猪更是高达285元/公斤,目前仍在80元/公斤的高位运行。据了解,去年四季度购进仔猪的养殖户,生产成本超过22元/公斤,按照目前14元/公斤的市场均价计算,已出现成本倒挂的现象。
(二)政策支持极为有限。随着防疫、环保、设施设备标准的提高,养殖场建设、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养猪已然成为“有钱人玩的产业”。如回龙千希生猪养殖场,占地面积7.5亩,圈舍面积2600平方米,设计存栏量2500头、出栏量5000头/年,总投入高达400万元。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但大多为加快审批、简化手续等便利性措施,直接补贴基础设施和生产流通环节的资金极少,部分养殖场(户)流动资金困难。如,2019年下达我县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仅100万元;2020年下达我县新增4000头能繁母猪、10万头生猪出栏任务,仅下达120万元补贴资金,其300元/头的补贴标准,不足养殖场(户)实际增加成本的十分之一。
(三)用地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规模养殖已经成为畜牧养殖的主要形态,土地不仅成为畜牧业养殖设施的建设载体,而且是动物防疫的重要缓冲地带,消纳畜禽粪污的重要保障。但是畜牧养殖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尽管2019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为畜牧生产松绑,但养殖用地依然受到极大限制,重大项目落地依然十分困难。
(四)环保压力持续加大。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畜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在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我县共关闭养殖场(户)417家,其中生猪养殖场226家,减少生猪产能超过10万头/年。如何在“只发展、不保护”和“只保护、不发展”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好平衡点,科学规划,杜绝“一刀切”划禁养区、“一禁了之”“一关了之”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三、思路、目标及对策建议
为巩固发展我县生猪养殖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猪多”力量,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对接省“10+3”、市“9+3”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现代生猪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全力打造川渝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不断增强生猪养殖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县年出栏生猪达到10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出栏率、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肉猪头数、人均饲养量等指标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重新捧回“生猪调出大县”金字招牌;全县生猪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在2020年基础上至少翻两番;全面建立起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对策建议
1.持续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坚决贯彻落实“国五条”“猪九条”“新八条”“开五条”等系列专项扶持政策,广泛宣传县委县政府重视生猪生产的具体举措,及时通报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走势,回应社会关切,稳定社会预期,引导新建规模场尽快建成投产、养殖场及时复养补栏,提高生猪生产能力。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金融保险等部门为生猪养殖场提供从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全方位、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保障问题,努力破解“养不起、不敢养、养不好”难题,不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2.切实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强化基层防疫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以春秋“两防”为重点的强制免疫工作。一是做好排查监测。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加大日常监测、定点监测、应急监测、屠宰场定期复核、市场定期抽检力度,准确研判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提出针对性防控方案。二是做实强制免疫。深入开展“大消毒、大培训、大宣传”活动,强化消毒灭源、业务培训和防疫宣传。全面强化“3+1”网格化管理机制,严格生猪调运监管,毫不松懈地抓好猪瘟、非洲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底线。三是做细应急准备。认真落实新《动物防疫法》,修订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大物资储备、强化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疫情,第一时间得到科学、规范、有效处置。
3.整体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广“生态养殖+沼气工程+绿色种植”、“ 畜—沼—农(林、果、蔬)”等循环发展模式,积极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就地就近规划建设相应规模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实现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主体小循环。大力推广节水、节粮、节能等清洁养殖工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区、重点农业产业园区、脱贫攻坚引领区,高标准打造一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片、示范区,引领带动全县生猪养殖方式彻底转变,整体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