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畜牧兽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1-09-15
点击数:人次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在县、乡两级级机构改革中,将原畜牧食品局的行政职能全部划转到新组建的农业农村局,将原畜牧食品局派驻到各乡镇的畜牧兽医站划转到乡镇(街道)。经过两年多的工作运行,县、乡两级畜牧兽医职能有所弱化、人员管理较为混乱、工作运行极不顺畅。畜牧兽医力量不足,体制衔接不畅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镇(街道)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尤为突出,导致重大动物疫病频发、畜牧业发展受阻,已严重影响畜牧经济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笔者结合开江实际,对当前畜牧兽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意在进一步理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促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畜牧兽医工作现状

(一)行政管理体制。在县级机构改革中,将原开江县畜牧食品局的行政职能全部划转到新组建的农业农村局,成立开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而实际上并非所有行政职能全部被划转到农业农村局,划转到农业农村局的只有承担原畜牧食品局部分行政职能的动物卫生监督所、饲草饲料监测管理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三个事业站(所)。而承担动物防疫法的另一法定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承担畜牧法的法定机构--畜禽品种繁育改良站(主要负责畜牧业生产发展,有的地方叫畜牧站)仍隶属于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进而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又将原畜牧食品局派驻到乡镇(街道)的畜牧兽医站和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及其人员(绝大部分为官方兽医)划转到乡镇,与原乡镇农技站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人财物与工作推进由乡镇集中统一管理。2021年1月,为进一步理顺县级层面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经开江县委编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将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划归为农业农村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参公管理),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任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通过再次调整,畜牧兽医工作运行较改革初期有所好转,县级管理体制相对成熟。

(二)工作运行模式。当前,畜牧兽医工作至上而下属农业农村部门主管。从开江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畜牧兽医工作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主要由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饲草饲料检测管理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畜牧与渔业管理股等相应机构承担具体业务工作。而畜牧兽医相关业务工作落地在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具体承办。诸如基层动物检疫检验、动物疫病防治、畜禽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业生产发展等日常工作。

(三)产业发展态势。历来就有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的

半壁河山之说。开江县畜牧业发展最高峰应在2016年,当时全县各类畜禽适度规模场达2186个。全年生猪出栏68.6万头、家禽2100万只、肉牛5.3万头、肉羊33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4.5亿元,在全县农业总产值占比达56.2%。后随着国家、省、市统计数据的不断调整,加之2017年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中全县关闭畜禽养殖场417家(占全市其他县、市、区养殖场关闭总数的215%)等诸多影响,全县畜牧经济指标大幅下滑。以生猪为例,2019年全县出栏生猪统计核定数仅为25.7万头,2020年出栏生猪统计核定数为29.3万头。目前,全县实有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场共计957家,但在农业农村部直联直报平台登记备案的只有560家(其中:生猪330家、肉牛101家、肉羊26家、鸡32家、鸭53家、鹅16家、兔2家),登记备案率不足60%。畜禽生产指标的大幅下滑,直接导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重点在畜牧、出彩在养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衔接不畅。目前,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归口县农业农村局管理后,县级层面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但仍需对内设机构、法定站所及其职能职责进一步优化,才能形成有序、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属乡镇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归乡镇集中统一管理,由于与县级主管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加之乡镇(街道)对原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同志进行分流安排,且多数乡镇对畜牧兽医工作重视不够、保障不足,致使业务主管部门工作安排不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就连信息、报表都难以收集。

(二)工作运行不力。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之乡级改革尚未彻底,基层行政职能及其机构尚未明确,形成了主管部门有责无人、乡镇政府有人无责的混乱局面,直接导致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运行困难。最为凸显的是畜牧业生产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等工作无法在乡镇落实落地落细。

(三)疫情形势严峻。机构改革两年多来,不仅畜牧业发展受阻,且重大动物疫情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21年以来,特别是7月8日以后,开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对全县11个乡镇(街道)39个畜禽养殖场(户)、10个农贸市场、8个生猪定点屠宰场采集各类样品650份,经实验室检测,疑似禽流感病毒核酸(通用型)阳性247份(38%),H5亚型阳性107份(16.4%),H9亚型阳性1份(0.15%)。其中血样通用型5份,H5亚型阳性5份;咽肛拭子通用型75份,H5亚型阳性55份,H9亚型阳性1份;环境样通用型167份,H5亚型阳性47份。2021年以来,特别是5月31日以后,先后对13个乡镇(街道)30个畜禽养殖场(户)、8个生猪定点屠宰场采集样品618份,经检测,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60份,其中血样阳性15份、唾液样阳性26份、环境样阳性19份。2021年6月28日以来,先后对3个乡镇5个肉牛养殖场(户)采集唾液样50余份,经达州市疫控中心检测,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核酸阳性7份。

2021年1-8月,全县通过日常检测、定点监测和基层报告,已处置疑似重大动物疫情15场(次),其中疑似非洲猪瘟10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5起,无害化处理生猪累计723头、家禽9538只,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余万元,县财政拟补贴扑杀经费180万元。县财政和保险公司支付病死畜禽扑杀补偿经费是正常年份的3.2倍。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1.完善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和省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建议撤销开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组建成立开江县畜牧兽医局,为县农业农村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参公管理),实行人员独立管理、经费独立核算。畜牧兽医局局长任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统筹组织、领导全县畜牧兽医工作。将畜牧兽医工作关联密切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事业管理中心、畜禽品种繁育改良(畜牧站)、饲草饲料监测管理站划归为畜牧兽医局管理的直属事业站所(中心),畜牧兽医局在内设机构中除行政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外,还可设立畜牧生产股、兽医业务股两个行政股室,具体牵头畜牧兽医各项业务工作。乡镇层面,应当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第八十一条之规定: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可以根据动物防疫工作需要,向乡镇(街道)或者特定区域派驻兽医机构或工作人员。建议将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调整设立为农牧站(中心),属农业农村局向乡镇(街道)的派驻机构,全员为原从事畜牧兽医和农技工作的人员,确保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主要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畜禽投入品监管、畜牧业发展以及其他农业农村工作。人财物和工作推进由县农业农村局集中统一管理、调配,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双向管理模式。

2.健全动物疫病防控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尤其是人畜共患病防控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月份,开江县甘棠镇出现1例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了疫病传播、扩散。尽管省、市专家多次检测和开展流调,并非是境内家禽引发禽流感所致,但实际上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务必引以为戒、高度警醒,坚决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一要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做法,发挥政府主导、部门主力、业主主体的作用,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筑紧筑牢动物疫病防控屏障。二要及时修订出台开江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职责任务。三要优化配备好村级防疫员。将现有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优化组合,对年龄65岁以上,且体弱多病和技术较差的予以辞退解聘。将村级防疫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提升村级防疫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并适当提高工作补贴。

3.健全动物卫生管理机制。县级动物卫生事业管理中心负责全县的动物、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的监督、指导工作,乡镇(街道)农牧站(中心)至少明确1-2人为官方兽医,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动物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确保上市肉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划入农业农村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乡镇(街道)农牧站(中心)配合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高端人才招引。持续引进畜牧兽医硕博人才,重点在动物疫病防治、畜禽品种繁育改良、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动物营养等方面招引高端人才,致力于提高开江动物疫病防治、畜禽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科技生产力。加强对招引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家庭、婚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人文关怀,确保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2.强化科技人员培养。积极组织参加省、市举办的年度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学习,县级层面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大型、集中式培训学习,培训对象涵盖县、乡两级相关工作人员、种养大户、村级防疫员,培训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明了,突出实用性,全面提升本县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3.强化人才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把政治理论学习同专业技术学习融合统一,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和谈心谈话活动,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在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年轻同志树立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锻造、保护好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精神,把畜牧兽医队伍培养成对党忠诚、能担大任、敢堪重用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持续加大投入保障。

1.稳定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经费。按照县政府常务会纪要有关事项,建议稳定每年动物防疫经费70万元,不随意调整,不少拨、漏拨,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疫苗购买、物资储备,实验室设备添置、维护等方面的资金保障。

2.动物卫生管理经费列入预算。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五条之规定:动物检疫所需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议将动物检疫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常年预算,每年不低于5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检疫设施、非洲猪瘟检查站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以及生猪定点屠宰场官方兽医的夜班补贴等方面。

3.设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抓实抓好畜牧兽医工作的核心在于“六个字”,即:发展、防疫和治理。发展是要务、防疫是关键、治理是保障。三者绝不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议细化、明确全县畜牧产业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发展路径和工作措施。县本级设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用于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户资金周转、借贷,着力破解畜牧业发展融资瓶颈。用好用足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申报国家有关畜牧产业项目建设,对规模较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畜禽养殖企业落实各项奖补政策,引导、鼓励、扶持畜禽产业发展,加速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从而实现畜牧产业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后  记

本文所称动物防疫不仅仅是指动物疫病的免疫,而是包括动物免疫在内的疫病检测(监测)、报告、控制、消灭、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统称动物防疫。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循以防施检、以检促防的工作原则。并设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两个法定机构具体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疫和检疫犹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两个轮子,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如果将防疫和检疫分属于两个不同部门(单位)管理,肯定会导致工作的不协调、不集中、不统一。长此下去,一定会埋下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从截至8月份的疫病监测情况看,全县动物疫情形势异常严峻,而动物疫病的频发,不仅对畜牧产业发展是致命打击,还会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机构改革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由乡镇(街道)负责管理,有利也有弊。有利面是乡镇(街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可以得到统筹,便于工作安排。不利面是基层工作事务多、任务重、人员少,乡镇(街道)随意调配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导致畜牧兽医工作力量削弱、业务技术更新不及时、保障不到位等不良现象突出。加之畜牧兽医工作相较于其他工作苦、累、脏等特点,基层工作人员不想为、不愿为、不能为的现象愈演愈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能简单把畜牧兽医工作等同于其他临时性、阶段性、突发性工作,而是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目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划入乡镇(街道)管理的运行情况看,弊大于利。因此,畜牧兽医工作应当坚持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双向管理为妥。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加之本人能力水平受限,所阐述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表述也不一定完整、准确。但愿能为组织分一份忧,为全县畜牧兽医工作尽一份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