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经信局 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思路和举措
来源:
发布日期:2021-12-30
点击数:人次

​一、贯彻落实思路

市第五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工业领航”,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市,加快形成“3 3 N”现代产业集群的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回答了“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等重点问题,为达州未来五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对此,我县高度重视,坚决把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作为谋划推动开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纲。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实施“工业再造”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提升、三年大突破、五年翻一番”的总体设想,奋力推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3大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建材和服装轻纺”2大辅助产业加速发展,加快构建“3 2”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县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倍增,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冲刺5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户,全县制造业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全面建成光电显示材料生产基地、万达开产业集聚新高地,为全市打造“3 3 N”现代产业集群贡献开江力量。

今年以来,开江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坚定不移补短板、调结构,积极培增量、优存量。1—9月,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8.68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9%,较全市平均增速高0.1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速高0.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完成工业投资增速34.4%、技改投资增速26.1%。1—10月,全县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361.8亿元,在谈项目38个,投资2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个;开工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15个,总投资66.1亿元。同时,创新国资领投招商模式,实现了开江制造业“三类500强”引进“零突破”。

二、下步工作举措

虽然,纵向比开江工业在加快发展,但横向比开江工业仍存在规模偏小、质量不优、档次不高、创新不强等诸多问题。下一步,我县将按照市委“做优做强新型工业”决策部署,做强产业集群、壮大骨干企业、建强产业园区,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

第一,坚持科学谋划务实推动。一是聚焦主业“谋路径”。以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谋划县域“工业再造”工程实现路径,始终聚焦“集群成链强产业、培优育大强企业、集聚集约强园区”三大核心任务,精准绘制主导产业、高新产业发展路径和工作举措,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目标和方向。二是聚焦产业“育集群”。根据3大主导产业阶段性特征,编制主导产业链全景图,差异化制定扶持培育政策。开展产业链联动协作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新型产业生态格局。力争“十四五”期末,培育“100亿”级产业2个,“50亿”级产业2个。三是聚焦园区“强阵地”。以“开江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破解园区权责不匹配等方面体制机制性障碍,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坚定“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积极推进“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廷江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三园建设,努力打造开江特色园区品牌。

第二,坚持狠抓关键聚力破题。一是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逗硬执行“智能装备制造、光电显示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链长制”招商引资机制,持续完善“两图”“两库”“两池”(即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客商库、项目库,人才池、资金池)基础工作,严格执行“1天一对接、3天一汇总、5天一研判”跟踪落实制度,实现招引数量和质量的全面突破。二是在骨干培育上求突破。大力实施骨干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坚持每年在规上工业企业中选择10家重点企业、主导产业中选择30家中小企业进行“滚动式”孵化培育,力争“十四五”期末,培育更多10亿级、20亿级骨干企业。三是在区域协同上求突破。以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外地企业开江总部、外地总部开江基地、外地研发开江制造”等新型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开江经开区与开州浦里新区合作建设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谋深谋细“管理体系、产业布局、产业培育、要素支撑”“四个一体化”合作事项,制定完善“利益分成、统计分算”合作细则,努力实现跨行政区域产业合作的实质突破。

第三,坚持提质增效做优环境。一是狠抓项目落地。我们将围绕招引项目落地,逗硬执行“县级领导挂包”、“周调度日反馈”机制,进一步健全容缺预审、备案审查等审批制度,创响“开心办、满意归”开江政务服务品牌,为招商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便捷化”“智能化”的精准个性服务,推动招引项目高效落地。二是狠抓创新环境。聚焦创新短板,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基地建设行动,推进开江经开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园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做优创新环境。三是狠抓数字赋能。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大5G应用试点示范、智慧工厂(车间)建设和首次上云企业的奖励支持力度,推进大数据与工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工业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