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甘棠镇:聚焦群众需求 做优群众文化品牌
来源:甘棠镇
发布日期:2022-01-29
点击数:人次

开江县甘棠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胡氏节孝坊、省级非遗项目甘棠耍火龙”“开江豆笋等交相辉映,是达州市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甘棠镇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突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推动了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的提升,形成了甘棠耍火龙”“新村文化大比拼等活动品牌,在创新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挖掘群众文化内涵,紧抓文旅活动商机,激发群文活动内生动力等方面探索出以政府主导,文化赋能,带动经济,服务群众的群文发展之路。

甘棠镇坚持以“民俗文化”、“孝善”文化为核心,多措并举夯实群众文化工作,制定了《甘棠镇群众文化工作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了群众文化工作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打造了“融精神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时期“百姓大舞台”,构建起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群众文化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

围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整合资源,打造文化综合体,在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文化综合体群众接口,大厅设置有图书馆分馆、复兴少年宫;综合利用现有闲置办公室,打造成县文化馆分馆、建成乡愁记忆馆、多功能活动室、简易影院等,形成集阅读推广、电影放映、传承体验、文化娱乐、民俗展示、老年康养等为一体的甘棠镇文化综合体,形成配套齐全、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辐射广泛、文化厚重的“1+5+3”建设运营模式文化样板和高质量文化综合体样板镇。

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16年以来整合扶贫帮扶资金200余万元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3个、文化(小)广场10余处,政府投资150余万元配备文化室电脑、音响、乐器、广播等娱乐设备,广场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村(社区)自发组建健身操队6支、广场舞队16支、腰鼓(军鼓)乐队17支。结合农家书屋改革工作,对辖区内农家(社区)书屋图书更新5000余册,为盘活阵地、图书资源,开展设置2个院坝文化驿家试点,建立文化驿家家长志愿服务模式,甘棠文化站联合党员微家在转洞桥村打造起院坝文化驿家示范点,有效提升了农家(社区)书屋资源转化效率,为边远村社特别是撤并村社群众阅读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根据《开江县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创建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2021年甘棠镇锣鼓堂村成功申报为达州市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样板村。

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甘棠镇充分发挥文化对群众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不断强化群众文化建设,每年开展“甘棠耍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新村文化大比拼”、“甘棠星期舞”等群众系列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一是做优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在甘棠镇,数百年来就有用“耍火龙”来驱妖辟邪,赐福人间,祈求丰收的民俗。2012年以来,甘棠镇已成功举办七届“中国•田城‘甘棠耍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每逢元宵佳节,甘棠镇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耍火龙和看火龙的队伍。各大媒体纷纷赶来采集新闻,到烧火龙时刻,铁水飞花,灯火爛姗,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甘棠耍火龙”群众基础十分深厚,现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元宵节日群众文化品牌,享誉川东北。据2019年统计现场观众达10万人次,线上观众达30万人次,把甘棠镇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二是做强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甘棠镇群众文化底蕴深厚,为有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甘棠镇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节庆活动,有效地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体现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18年以来成功举办了“新村文化大比拼”活动四届,坚持开展“甘棠星期舞”50期,现吸引周边乡镇的业余文艺爱好者达1000余人参加,助推了辖区各项事业发展,提振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面貌,促进了群众文化发展步伐。

三是做实主题文化活动内涵。2021年围绕“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镇文化站通过组织指导,加大文化供给,群众自导自演,开展了“百年征程铸辉煌 f 百年初心恰风华”“喜迎建党100周年,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群众文艺展演20余场,现场观众达1万人次。通过精彩纷呈的舞台演出,既展示了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又表达对党的无限热爱。

聚焦群众需求升级,促进文化效益转化

立足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旅融合,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挖掘民俗文化。突出“甘棠耍火龙”民俗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元宵节“甘耍火龙”系列活动影响力,发挥覆盖广、影响大的优势,丰富活动形式,带乡民致富增收。每年元宵佳节,甘棠镇吸引周边省、市20余万余人参加,其中不乏重庆梁平、万州、川东北及湖北等地游客,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温泉康养、农特产品销售经济效益近千万元,成为开江文化名片。二是加强非遗传承。“甘棠耍火龙”、“开江豆笋”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受央视、省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家乡年味》、《吃八方》、《味道》栏目播出。梁远刚(甘棠豆笋制作技艺)入选第七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甘棠文化站推荐的“开江豆笋回锅肉”、“糯米油子”成功入选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推荐名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期间,甘棠豆笋等非遗网店(或工坊)积极参加省文旅厅组织的“非遗购物节”活动,活动期间,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金额100余万元,利润近20万元。

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传承、创新的文化理念,让甘棠的民俗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更吸引了八方宾客,带动了农耕文化—甘棠“稻田 ”产业发展和农业多功能发展,多姿多彩的甘棠群众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振兴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