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过多重难关,四川这家水产企业实现大闸蟹蟹苗自主培育
不必远赴阳澄湖就能吃上四川好蟹
近日,开江县任市镇迎来晴好天气。在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蟹苗繁育基地,水产工人在和煦的春光下,将精心培育的小蟹苗投入水中,一幅幅“水上春耕”图徐徐展开。
水产工人准备将大闸蟹蟹苗投入水中放养
“最近每天都投放几千斤蟹苗下水,多的时候一天上万斤。”3月7日,记者跟随民生渔业公司生产部经理谷代宏来到蟹苗繁育基地,只见各塘口整齐划一,工人们三三两两各司其职。向远处望去,“生态水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标语十分醒目。
“今年,我们实现了蟹苗自主培育,将彻底解决异地苗种本土气候适应性问题!”谷代宏告诉记者,经过不断努力,民生渔业公司实现了蟹苗自主培育,将大幅提升商品蟹回捕率,极大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从前我们的蟹苗都是从江苏、安徽等地空运过来,成本高不说,成活率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据谷代宏介绍,按照以往空运蟹苗的养殖方式,商品蟹回收率仅为15%左右,而自主培育的蟹苗回收率将达到6成以上。
在实际操作中,民生渔业公司精心挑选单体5两的母蟹、7两的公蟹作为优质原种。并在江苏繁殖具备优良性状,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大眼幼体”(蟹苗刚出生的叫法)。
为何“大眼幼体”出生在江苏?记者获悉,大闸蟹系洄游习性物种,每年的秋冬天洄游至长江入海口,春天在淡水与咸水交汇的水域进行交配产卵、孵化繁育。江苏作为沿海城市,有着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此同时,江苏作为闻名的鱼米之乡,在大闸蟹育苗方面也有着先进的技术和配套服务。
“这是一个物种的天然习性,人工难以模拟入海口水体环境、咸淡水比例、压强、温度、微生物等自然条件,即便模拟成功,也很难成活。”谷代宏告诉记者,开江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为彻底解决本土苗种培育问题,专门建成500多亩大闸蟹育苗基地,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这个塘口为例,我们将提前养好的水草、鱼进行配比,并定期勘查水温、水质情况,判断投放的密度。”谷代宏表示,截至目前,“大眼幼体”从最初进入育苗塘口的11万只-13万只/斤,经过适应淘汰后,每斤幼体可培育出80斤-100斤的扣苗(规格每斤80只左右),民生渔业公司与相关院所克服了蟹苗运输、繁育、气候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蟹苗的自主培育。
民生渔业公司总经理吴贤进告诉记者,公司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坚持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保证产品质量。今年,公司预计将投放蟹苗10-12万斤,实现大闸蟹产量300万斤的目标,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