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植保情报第10期 洪水过后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见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2-06-30
点击数:人次

6月以来,我县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天气,造成大面积田间积水及部分农作物受淹,田间病虫基数高,植株抗性下降,适温高湿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为避免出现“灾后灾”,现就洪涝后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以下意见。

一、做好洪涝后病虫防治工作

(一)农业防治

1.灾后绝收的地块,采取深翻晒白,及时抢种。已造成绝收的作物,要及时清除作物残枝,进行深耕翻土,让土壤充分晒白5—7天后,亩施石灰75-100公斤,减少后茬作物病原基数。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抢种生长期短的速生蔬菜(如:小青菜、夏阳白等叶菜类),争取快种早上市,尽量减少损失。

2.受淹后作物仍存活的地块。一是动员广大农民加急清沟排除田间积水,尽快让水稻的叶尖露出水面,减少田间积水时间,防止农作物长期浸水、缺氧、烂根;二是对洪水浸泡过的稻田,要加紧洗苗,造成浮秧的,要及时进行压苗。受大暴雨冲刷导致的根部松动、倒苗、折枝破叶的农作物,要及时进行洗苗、扶正、培土加固、修剪。

3.根外喷施叶面肥,促进作物生长。洪灾后,叶片受损严重,应及时喷施叶面肥,达到保叶、养叶和延长功能叶寿命的目的,受水淹的作物,根系生长、吸收能力减弱,不宜急于直接施复合肥,以免肥料溶解后,加剧对根系的伤害,宜采用根外喷施叶面肥,增加作物的营养。用芸苔素内酯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喷施

(二)化学防治

1.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对受淹后的稻田,应及时排水和扶苗。对于灾后生长偏弱的稻苗,可采用磷酸二氢钾加少量尿素根外追肥,做到适量、少施,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2.加强蔬菜田间管理。受淹菜地应及时疏通“三沟”,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根系活力;洪水过后,蔬菜田易发瓜类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豆类锈病及十字花科软腐病等。

(1)枯萎病:及时拔除病株,加以销毁。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应使用登记农药,如可用噁霉灵水剂或咪鲜胺乳油或多•福可湿性粉剂浇根灭菌,每5~7天浇根一次,连浇3~4次。

(2)疫病、绵疫病:应使用登记农药,可用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氟啶胺悬浮剂或双炔酰菌胺悬浮剂隔7~10天(发病严重的4~5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3)炭疽病:可用75%肟菌.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并交替使用,每隔5~7天喷药一次,连喷3~4次。

(4)霜霉病:应使用登记农药,可用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氟啶胺悬浮剂,或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白粉病:应使用登记农药,如可用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或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氟硅唑防治。

(6)锈病:应使用登记农药,如可用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

(7)软腐病:应使用登记农药,可用噻菌酮悬浮剂或农用链霉素防治。

(8)菜青虫、小菜蛾、瓜绢螟:在幼虫低龄高峰,每株虫口数超过3~5头时,应使用登记农药,可用氟啶脲乳油或阿维菌素乳油防治。

三、注意事项

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使用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控、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使用农药时,对农药包装物,要用清水反复摇荡清洗3次,清洗后的水倒入喷雾器中,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包装物中的农药,来提高农药对病虫的防效和减少包装物中农药的残留。对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要及时进行收集,交回农药经营者或集中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不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塘、库、堰、河流等地丢弃剩余农药、废弃液、农药包装物,或清洗施药器械,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中毒事故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