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公共需求刚性增长、收支矛盾突出等现实困境,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开江县立足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明确职责、统筹规划、由点及面、稳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思路,围绕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三位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着力于“一张网络构建全方位管理格局、一个流程实现全过程管理链条、一套体系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全力推进预算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绩效理念引入到政府预算管理之中,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阶段性地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初步搭建起“目标实现为导向、绩效评价为手段、结果应用为保障”的总体框架,开始走出一条适合开江自身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道路。
一、围绕全方位管理格局构建“一张网络”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加强绩效管理协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多次以县政府的名义组织预算单位负责人、业务人员培训,针对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预算绩效目标评价流程等重难点进行梳理讲解、业务指导,帮助预算单位逐步建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内部体系;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同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提高部门“一把手”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政治高度,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强化问责。
(二)权责明晰,责任约束。突出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预算单位的主要职责,各单位均制订了绩效管理制度、办法和细则。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21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相关通知,实行单位自评、部门抽评、重点评价的“三评价”模式。针对目标管理、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重点工作,提出具体任务和时间要求,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事项。全县183个部门、13个乡镇(街道办)均按工作要求认真开展绩效自评、监控和整体支出、项目支出自评,认真落实其当家理财的主体责任。
(三)强化保障,协作共为。强化组织保障,设立了专门绩效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具体组织指导全县预算单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财政监督与绩效管理股负责制定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指导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指导各业务股室分阶段开展工作。各业务股室具体负责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监控跟踪、绩效评价报告审核等工作,形成共同参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管理架构,全面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全局一盘棋”,真正实现绩效评价工作全员参与,有力地保障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分门别类,全面覆盖。通过全面实施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力构建起全方位绩效管理网络。一是实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为确保财政资源高效配置,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政府预算支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改革,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强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赋予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围绕部门和单位职责,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统筹考虑资金和业务活动,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全面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推动提高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水平。三是突出政策、项目预算绩效。将县本级政策和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既关注项目资金的直接产出和效果,又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解决绩效管理重项目、轻政策的问题,对重大政策和项目跟踪问效。
二、围绕全过程管理形成“一个闭环”
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施“财政 资金 业务”无缝衔接,推动预算与绩效“挂钩”,促进“花钱”与“办事”结合,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
(一)目标引领,强化事前约束。紧紧抓住绩效目标设置这个“牛鼻子”,遵循“谁申请资金,谁设置目标”的原则,预算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和申报项目时,把科学合理设置绩效目标作为申请预算的前置条件,通过绩效目标集中会审,使目标编制更科学、更准确。审核后的绩效目标与预算安排同步报送人大审议,使绩效目标管理实现与预算“编审同步、上会同步、批复同步、公开同步”四同步,提高了预算编制质量。对新增100万元(含)以上的部门预算项目;延续性项目年度预算增幅达到20%或增加金额1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延续执行三年以上的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切实加强新增项目预算管理。2021年,财政开展5个项目事前绩效评估项目,经评估追减预算204万元;经绩效目标审核,调整54个项目预算,涉及预算资金250.85万元。
(二)过程跟踪,注重事中监控。为实现“要我绩效”向“我要绩效”转换,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对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以9月份为监控时点,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绩效监控汇总分析,确保如期实现绩效目标。根据监控情况分类处置,对绩效监控中发现的绩效目标执行偏差和管理漏洞的项目启动整改及时纠偏;对进度滞后的项目督促加快执行;对绩效目标发生重大偏离的项目和绩效监控中发现严重问题的项目调整使用。全县通过重点监控调整项目24个,调减资金273.97万元,打破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而且使预算执行更加规范有序。
(三)聚焦重点,实施事后评价。唱好“用字诀”,确保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突出“自评” “他评”运行模式。在实施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出台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工作规程。为确保绩效评价质量,邀请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对重点绩效评价报告进行论证审议,切实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021年,全县对资金20万元以上的项目开展了自评,财政抽查的重大财政政策、重点项目涵盖4本预算,重点对民生政策落实、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15个政策和项目开展了财政重点评价。
(四)预算挂钩,强化结果运用。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调整中,既可以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机制,严格压缩低效项目的预算安排;又可以凸显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适当增加高效项目的预算规模。开江县在绩效管理实践中,根据评价结果,建立了“三个一批”结果运用机制。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的项目,根据财力状况和项目资金需求,在预算安排时予以保持或增加;对决策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使用不规范等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相应调减资金安排甚至取消预算。通过追减一批项目资金,收回一批项目资金,反馈整改一批项目绩效目标设置,纠正了项目目标编制不科学、资金使用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围绕全覆盖管理构筑“一套体系”
以制度完善为基础,以协作推进为手段,以拓点扩面为抓手构筑起全覆盖管理体系。
(一)建章立制,指明方向。把制度建设作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会同县纪委、县监察委员会、县委组织部、县审计局制定了《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严格责任落实、严明工作要求、强化措施保障,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协同作战、整体推进,全面布局。为促进预算和绩效管理各个节点的协同一致,先后出台了《开江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开江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开江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通知》《关于成立开江县预算绩效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涵盖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环节的实施细则,形成了“1+N”的配套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用制度将预算和绩效管理有机结合,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突出重点,拓点扩面。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实现了从事后评价到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全流程管理,从一般公共预算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延伸,由个别单位纳入绩效管理到全县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全覆盖。2021年,四本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均设置了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价。同时,开展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绩效评价,积极探索更深层面,更广纬度的绩效管理。
(三)加强宣传,强化监督。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信息简报制度,及时将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工作动态,通过信息简报的方式向上级财政部门、政府宣传部门进行报送。同时,通过网络、电视、展板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将绩效目标、单位自评结果、财政重点评价结果及时在各部门(单位)门户网站和财政门户网站上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定期向县人大、政府、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报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接受相关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监督,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我县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绩效指标库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专业人才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评价结果应用存阻力等于问题,离上级财政部门“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经验交流为契机,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健全制度保规范,真抓实干求实效,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确保如期完成上级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