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年味”也要“蓝天“开江县积极探索“环保+传统”腊肉熏制机制
来源:开江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2-12-29
点击数:人次

​​熏制腊肉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下的肉类食品保存的传统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腊制品是春节年俗的符号之一,在开江人心目中春节必不可少的年味就是美味的香肠、腊肉和腊鸡等腊制品,如果春节缺少这个“美味”,那将是失去“年味”的春节,为了保留住春节的年味、守住舌尖上的味道,开江县积极探索“环保 传统”熏制机制,大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保障。

在开江人的传统习俗中,从小习以为常烙入记忆的味道是把腌渍好的猪肉架在闷烧冒烟的树枝上熏制以沁出水份,然后以烟熏干,且肉熏愈久其味越美,这个“记忆中的味道”必须要用柏树桠枝烟熏,因为柏树桠枝燃烧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通过熏制进入到肉质,使腊制品保有特别的木香味,没有这种味道,反倒不像腊肉了。

开江县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季气候潮湿,由于开江的气候条件,需要烟熏才能更好得保存肉类。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自发腊制品熏制造成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以前每到农历十一月,开江城区各小区楼下、道路边都有许多人用简易的铁桶、灶台等在露天熏制腊肉,熏制腊肉的调料和木材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烟尘,加剧雾霾天气,污染空气,危害呼吸道健康,还存在消防隐患,每年都有因熏制腊肉引发的火灾。

鉴于开江县冬季气候特点,想要守住开江的蓝天,又能满足群众对腊肉的需求,今年开江县委、县政府提早谋划,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相关部门、乡镇密切配合,积极探索腊肉熏制新路径,推动“环保 传统”熏制机制与时俱进。

一是推进全域建设。全域建设集中熏制点,建立健全“政府倡导、部门引导、个人主导”的三方联动运行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全面推广环保熏制点建设,使用具有资质的正规生产厂家且符合环保排放标准的环保熏制设备,截至目前,开江县城区和乡镇已建成环保熏制点13处,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二是创新熏制方式。根据开江烟熏腊肉的习惯,集中熏制点负责人积极探索创新熏制方式,采用人工柴火 柏树桠枝“土灶”环保熏制法,气温保持在60℃,保留柏树木香味,整个熏制过程在全部封闭环境下运行,耗费的原材料(柏树桠枝)少,而且生产的烟雾经水洗 油烟净化设施处理后再排放到空气中,减少了烟雾的排放量。这种熏制方式比传统熏得更透彻,吃起更香,既兼顾了传统习俗,满足市民熏制腊肉的需求,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让烟熏腊肉又美味又环保。

三是完善巡查机制。强化网格巡查机制,对私自熏制行为,实行片区长责任制网格化管控,由各片区责任制单位及综治网格员具体实施,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片区责任单位文明创建考核内容,乡镇(街道)将规范腊肉熏制相关工作纳入日常网格化管理职责,综治办负责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四是积极营造氛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理念,由“严堵”变“疏导”,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宣传,及时发布《关于规范熏制腌腊制品的倡议书》和《传统熏制与环保熏制优缺点对比》,借助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录制宣传视频,运用大喇叭、横幅、宣传单、流动宣传车等方式,鼓励群众到规范的集中熏制点进行熏制,让环保熏制深入人心。

五是强化空气监测。为掌握腊肉集中熏制点油烟处理设施处理效果及周边空气质量,开江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城区和乡镇腊肉集中熏制点开展PM2.5、PM10颗粒物监测,确保油烟处理设施达标排放,保障周边空气质量不受污染。

今年以来,开江县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强化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抽检、餐饮油烟整治、臭氧污染防治、禁“五烧”等专项行动守护开江蓝天。在重点时段,比如在春节、元宵节、中元节等节日、秋收季节组织属地乡镇(街道办)做好重点区域的高强度盯防,对燃放烟花爆竹、烧纸钱、焚烧秸秆、垃圾、熏制腊肉等行为开展巡查。今年除夕、元宵空气质量均为优良,禁燃区基本杜绝了烟花爆竹燃放,创造了历年来除夕、元宵空气质量最好成绩。截至12月20日,开江县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为95.5%,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5天,PM2.5浓度31.9μg/m³,同比下降1.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05,综合指数变化率为-2.2%(负数为改善),改善率在全省128个县(市)排名同比上升24位,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