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稻田+为抓手 切实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靖安乡
发布日期:2018-10-09
点击数:人次

  开江县靖安乡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大巴山交汇地带,地形呈山地与浅丘、平坝、槽谷交错分布,幅员面积35.4平方公里,辖靖安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竹溪村、清泉寨村、荷叶坝村、伏龙寺村、杨柳沟村、高洞村、响滩桥村、青沙村8个村,总人口2.6万,其中:农村人口2.4万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2%,田地面积1.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近年来,充分发挥农耕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山川河流秀美、生态系统良好等优势,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221’工程+幸福美丽新村+乡村旅游”融合互动的发展路子。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伏龙寺村)、省级“四好”村1个(竹溪村)、市级“四好”村2个(竹溪村和荷叶坝村),荣获全省农业改革十大案例提名奖1个(“稻田+”模式),并已成功承包全市农建示范区暨脱贫攻坚引领区现场会、全市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现场会、全市意识形态现场会,迎来了省市主要领导来示范区调研,省内外各地各部门和企业多次来靖安现场调研交流互动。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后,开江县靖安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多功能开发的现代农业结构;以制度创新和科技驱动,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以逐步实现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抓好“绿布伊甸园”和五个功能园区(即五个功能区加一个观光休闲体验区)布局,积极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示范村,逐步打造出一个“开江特色”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样板,走出一条具有“开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7年,带动贫困户277户700人顺利脱贫。今年正以该区域为核心,编制田园综合体规划。
  “政府+”广投入,促进开发主体市场化。由公司主导开发建设,牢固树立市场化理念和开发式思维,以入股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本、政府资金、土地合作社和村集体公司等资源,组建项目开发公司。其中,政府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形成资产量化入股,土地合作社和村集体农业发展公司以土地入股,运营商(新农商大平台)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入股。引进稻法自然公司,结合村集体公司--竹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企业+公司+合作社+效益单元”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平台,探索并建立“1+N”机制(即:1家龙头企业“稻法自然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流转户、大学生追梦人、返乡农民工领路人、村社致富带头人等N种组合)。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注册竹溪品牌,同步把竹溪豆干、豆笋、稻谷、水产等统一宣传营销,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链,并通过小额信贷、金融扶贫等方式支撑产业发展,着力打好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二是切实推进一三互动、农旅结合。抓好李家大院、熊家大院等农耕文化展示区构建,有机植入竹溪村风民俗、特色产品 ,合理推动“绿布伊甸园”和五个功能园区(即五个功能区加一个观光休闲体验区)布局,打造竹溪“名片”。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县委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把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建示范区和脱贫攻坚引领区“五位一体”推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通过测产,2018年竹溪村集体经济产值达144万元,其中“稻田+鱼+蛙”100亩,年产值70万,豆制品手工作坊和乡村民俗客栈各一间,年收益30万,“果林+”150余亩,年产值24万,其他收益20万,村民除了流转土地获得的流转金、劳务费、折价入股的股利外,村集体收入还有土地托管费,村里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劳务派遣公司、旅游公司等,将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同时通过效益单元发包,吸引小资本投资农业经营,作为创新创造的实践基地,引导各类创客开展技术创新、知识分享、创意交流及协同创造,有效解决了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等问题。
  “产业+”增效益,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主打发展“稻田+”,坚守振兴目标,整合资源。一是主打发展“稻田+”。村集体公司依据竹溪村、清泉寨村、荷叶坝村和杨柳沟村的优质稻田和区位配套优势,引入稻法自然公司,通过“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泥里鳅鳝、水里养鱼、水上养蛙、基上果蔬”立体循环种养,施用有机肥,采用绿色防控,配套溯源系统,形成以水稻为基础的“稻田+”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目前,全乡发展“稻田+”项目1500余亩,村集公司发展“稻田+”项目200亩,正在实施“稻田+大杂蟹”1000亩,还在逐步扩大。二是积极发展“果林+”。围绕靖安伏龙寺村、高洞村、青沙村和响滩桥村的银杏、水果基地优势,探索“果林+”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地划分为若干循环农业效益单元,以果林为基础,按“以种定养”原则,配套种植银杏、果树,养殖生态鸡、鸭、猪,形成种养间的循环利用。目前,逐步建成“果林+”1000余亩。三是平衡发展“旅游+”。坚持把试验示范区作为景区来打造,与峨眉“里好”农庄合作,积极讲好“稻田+”故事,有机植入地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美食文化,重建传统民居李家大院、熊家大院,合理推动“绿布伊甸园”和五个功能园区布局,加快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博览园和乡村民俗客栈,2018年将把竹溪村申报为国家3A级风景区,力争把试验示范区建成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竭力满足消费者回归田园生活需求,结合乡村客栈、乡村公寓、乡村民宿、竹溪豆干手工作坊和竹编工艺品等,将乡村旅游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四是抢抓“开江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契机,引进开江稻法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股权量化、村民入股、土地流转、村企合作等方式,推动一二三融合、农文旅互动,竹溪豆干远销省内外,年产值达153万元,与峨眉里好农庄合作,对竹溪豆干文化深度挖掘,品牌包装,并积极申请省非物质文化名录。五是我们核心区建设由县委县政府三农顾问明星宁博士和北京绿维文旅创业、稻法自然公司、四川峨眉里好农庄等大型企业共同编制乡村振兴长远规划,让产业有持续性、生命力、带动力,达到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社会认可,让老百姓更有存在感、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平台+”育主体,促进农业发展产业化。借力引智换思维,把引资、引智和引服务结合起来,引进集农业信息、农业服务、农业培训、农产品营销、农业电商、农业投资于一体的新农商大平台作为产业运营商,负责项目综合策划规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区域农业要素运营平台,延链引进稻法自然,构建了平台化的产业运营体系,共同参与、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区及适度规模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二是多种渠道育主体。通过系统课程教学、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效益单元实践,孵化培育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团队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拓展延伸强服务。以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全方位拓展经营合作领域,延伸经营服务环节,创新方式和手段,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托管、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技术培训、供应链金融、信用合作、信息发布、收储加工、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系列化全程化一站式服务。今年竹溪村已吸引5名川农和云南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创业、村上6名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入股,预计年增收5000余元。
  “生活+”重升级,促进供给方式现代化。全面提供有机优质产品,通过发展循环种养,不投入化肥、农药和饲料,实现了农产品品质的全面提升。二是休闲体验升级为众筹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公司,以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乡村公寓为载体,将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进行跨界整合,发展基地会员制营销。将体验餐厅与超市、配送相结合,发展城市会员制营销。引导消费者通过后端消费体验后,直接参与到前端产业型农庄投资,消费者作为投资人,进一步带动发展更多会员,实现会员众筹推进产业发展。三是共建共享升级为社交平台。消费者参与产品众筹实现产品销售后,农庄众筹者转化为创客,对农庄产品进行再次分销,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企业单位等进行共享农庄定制,共同建设共享农庄,打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交流感情的综合平台。以五大振兴为抓手,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我们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着重提出重点抓住两个抓手。“人才振兴为本,文化振兴为魄”,在“稻花乡里,竹溪人家”回归自然、净化心灵。静下来发呆、慢下来思茶,为“累了”的心找一处稍作停留的憩所,可以在田间地头捡野菜,在溪畔河边捉鱼虾,出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党建+”助脱贫,促进运营管理组织化。推进组织“联建”,抓牢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契机,因地制宜把产业联动的龙头企业、优势互补的专业协会党组织联合起来,联建目标同向、行动一致的联合党组织,筑牢一线堡垒”。通过开展联建党建、产业、民生等七项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强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加强村企联动。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公司+致富能手”、“公司+种养大户”、“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方式,将会技术、善经营、懂市场的人才,集聚在专合社、生产队、家庭农场之中,推动产业规模化经营。加快稻法自然党支部建设,组建联合大党委,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经营发展意愿的前提下,实现产业技术、销售渠道、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互补,有效破解集体经济长效发展难题;三是增强党群联心。从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中选育后备干部,为村级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依托农民夜校、继续教育学习中心等培训基地,邀请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等为贫困户开展就业技能、种养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培训,让每个有想法脱贫增收的村民熟悉党的政策方针、掌握实用技术,切实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缺思路、缺信心、缺技术等问题,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泛开展专题主题教育,通过召开院坝会、农民夜校会,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