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便民春风暖市井 —开江县巧设果蔬临时经营点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径
来源:开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发布日期:2025-05-13
点击数:人次

清晨七点,天光微熹,开江县滨水景观三号桥头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排排水灵灵的当季蔬菜码放整齐,一眼望去,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或在忙碌着捆扎蔬菜、或在熟练的剥着新鲜的胡豆、还有的正在与顾客热情的讨价还价。“我就是住在这里附近的农民,自家种的蔬菜想换点钱补贴家用,以前像打游击,城管一来,我们就四处躲藏,现在城管指定了固定的经营点,顾客能找着地方,我们也敢放心大胆的摆摊了。”老张熟练的将收款码递给顾客,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这幅充满烟火气的民生图景,正是开江县创新设置果蔬临时经营点,践行“城市治理温度与精度并行”理念的生动注脚。

一、破题:从猫鼠游戏到共建共治

曾经,城市管理者与流动摊贩的“拉锯战”每日上演。“整治—回潮—再整治”的怪圈背后,是城市整洁有序与民生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初,开江县综合执法局通过调研发现,城区日均流动果蔬摊点达800余个,涉及就业人口超2000人。“简单取缔看似见效快,实则治标不治本。”副局长薛博文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城市治理需要算好市容账,更要算好民生账。”

经过三个月的实地勘察与民意征集,一套“疏堵结合、精细管理”的解决方案逐渐成型。结合日常管理实际,综合考量人流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需求等因素,在城区划定4处果蔬临时经营区。每个点位实行“三定”管理:定区域、定时段、定责任,既保留市井烟火,又维护城市秩序。

二、施策:刚柔并济中的治理智慧

在滨水南路经营点,记者注意到很多水果摊位都配备了垃圾桶和防污地垫。“我们设计了“潮汐管理”机制,根据果蔬时节、天气和季节等多方面因素对经营时段进行动态调整。”市容一中队中队长陈哲旭介绍,这种错峰管理既满足居民采买需求,又避免全天候经营影响秩序和交通。

“刚是规矩、柔是人心”,刚性的规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地,执法人员每天定人定岗值守巡查在各个经营点,对不遵守管理秩序、不做好环境卫生的摊位提醒告知、督促整改直至依法处罚。针对老年摊贩,现场执法人员坚持“721工作法”,常态协助摊贩寻找摊位和停放车辆。

三、成效:市容与民生同频共振

数据显示,临时经营点运行半年多以来,城区占道经营投诉量下降70%,果蔬类占道经营投诉减少50%,而摊贩日均收入增加约30%。菜农周大姐翻出手机里的记账本:“以前躲城管常收摊,现在安心做生意,每月能多挣好几百块。”

傍晚时分,某校陈老师在整洁的摊位间挑选新鲜蔬菜。“我们每天早上很早就要去学校,家里不方便买菜,只能下班骑车去超市买,现在下班在楼下就能买到农家菜,价格还便宜两成。”她指着手中的蔬菜说道,“都是绿色食品,吃得放心,看着也舒心。”这种获得感,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结语:

开江县的实践表明,当城市治理的指针真正指向“人”的坐标,那些看似对立的矛盾完全能找到平衡支点。临时经营点不是城市的“瘢痕”,而是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体现着制度善意与治理智慧的双向奔赴。正如局长陈洪雨在市容管理专题会上强调的:“城市的颜值与温度从来不是单选题,用绣花功夫织就包容有序的民生画卷,才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城市管理者与市井经营者正携手书写着新时代“管与放”的辩证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