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简析
来源: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5-07-31
点击数:人次

2025年以来,开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要求,锚定现代农业强县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持续增强。

一、收入增长特点

上半年,开江经济持续向好,助农增收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开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19元,同比增长6.3%,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一。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上看,四项收入呈现“同步增长”的特点,详见下表:

2025年上半年开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稳定,推动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上半年开江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802元,同比增长5.4%,占可支配收入比重32.7%。上半年开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57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5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200余个,吸纳22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期583人次。200余家轻纺服饰企业覆盖全县各乡镇(街道),其中牛仔加工类47家、玩具加工类35家、其他轻纺加工类95家,总用工人数约4000余人,就业岗位的增长直接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加之全市最低工资的增长,为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助力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

上半年开江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3298元,同比增长7.5%,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8.4%。上半年全县的农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农产品中增长较大的主要有榨菜、莲藕、水果等品种,其中榨菜增加595亩,莲藕增加330亩、草莓增加525亩、晚熟柑橘增加358亩。畜牧产品以规模化养殖为主,生猪规模比重占64%以上,肉牛规模比重53%以上。加之我县出台的《开江县促进畜牧业高质量措施》,激励养殖户积极补栏、闲置养殖场盘活,提高了产能,出栏量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水产品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5.5%以上。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带动了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三)积极探索破解途径,推动财产性收入平稳增长

上半年开江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155元,同比增长3.8%,占可支配收入比重1.3%。一方面全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机制,发展土地入股“基础收益 硬分红、基础收益 产值分红、基础收益 利润分红”等合作形式,迄今全县以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约12.45万亩,流转平均价格为417元/亩,大力提升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租金收入主要以出租村办公室、基础设施和产业设施等,有望拉动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虽然降息一直在持续,但广大农民储蓄观念依然强大,推动了利息收入的增长。

(四)精准落实惠农政策,拉动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开江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净收入4364元,同比增长6.3%,占可支配收入比重37.6%,是增收的主要动力。政策性收入的逐年调升为转移性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下半年两次调整基本养老金。重点群体、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农村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县享受43361人次,农村覆盖39686人次,人均增收588元;农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全县享受49751人次,覆盖46460人次,人均增收600元,农村临时救助全县享受398人次,人均1350元。今年上半年,省厅下达我县第二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加之各类惠农补贴带动,如种粮大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购机补贴等带动1447人增收,人均增收726元;农村外出人员寄回带回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0%以上,进一步拉动了转移性收入的增长。

二、消费支出特点

随着收入不断增长,今年在系列促销活动的带动下,农村居民消费活力逐渐释放。2025年上半年,开江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644元,同比增长6.7%。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来看,呈现“八稳增”特点。详见下表:

2025年上半年开江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结构

​ 

(一)生存性消费占比较大

上半年农村居民生存性(食品、衣着、居住)消费支出4549元,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59.5%。生存性消费占比较大主要得益于:一是上半年经历了传统新春佳节,逢年过节市场食品供给丰富,农村居民习惯储备家庭食物且种类丰富,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已返乡,家庭人口增多,对食品烟酒的需求增大,二是大量返乡人员会借回乡期间加大对生活环境的改善,装修改善房屋面貌,因此居住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8.8%。

(二)发展性消费活力四射

上半年农村居民发展性(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消费2455元,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32.1%。主要得益于促消费政策效果明显,一是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拉动居民购车、换车消费需求出现一轮高潮,购买燃油、新能源小汽车居民增多;二是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医疗的理念已从“生存必需”转向“发展赋能”,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各种校外艺体培训班、学前教育等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提高;老百姓在医疗方面也呈现出“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对自身健康及理疗保养方面加大了投入。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用工模式不稳定,就业发展无保障

开江依托特色农业与文旅资源,形成鲜明的季节性用工特征。每年草莓、莲藕、花椒成熟季,采摘需求骤增,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田间地头,而在旅游旺季,景区运营、餐饮住宿等行业亦开启大规模临时招聘,短时间吸纳导游、服务员、保安等众多临时工。这种季节性用工模式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从业者收入水平往往随着淡旺季交替出现剧烈波动,就业形式不够稳定且保障不足。

(二)产业投入力度不够,制约持续发展

一方面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初加工环节,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利润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当前县级财政资金困难,投入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后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县域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中药材是开江县重点扶持产业,政府为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引进了“林下经济”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因持续投入时间长、金额较大,财政补助资金有限等原因,缺乏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投入,限制了继续推广力度,难以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保障预期不稳,消费能力不足

一方面居民消费顾虑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支出”、“存钱养老、防病、防失业”、“存钱买房还贷”这几方面,在这种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居民对耐用品更新替换持延迟态度。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呈现单向不断流入城市的趋势,留守农村大多数为老弱妇孺,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方面,对汽车、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有限。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培育收入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支持小微企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继续强化减税降费、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促进相关行业吸纳更多劳动力,促进农村居民就近就业。二是建立能够发挥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把当地工厂盘活、做大做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深入推进“春风行动”等促就业措施,加强本地农民工就业服务及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持续打造竞争力强的劳务品牌,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和工资水平。

(二)多措并举,以产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持续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根据资源禀赋与市场潜力,重点培育壮大已具市场基础和显著效益的特色产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因地制宜整合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养生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区,提升农业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大企业、基地、农户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发展。

(三)丰富农村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活力

  一是充分利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征,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加大消费宣传,通过组织农民观看电影、电视、宣传片等方式,宣传科学、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知识,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三是加大对农村市场监管力度,聚焦农村集贸市场、超市等重点消费场所,针对食品药品、家用电器、日用品等重点产品,加大执法力度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