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下,甘棠镇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聚力推进“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亮明身份,搭建民意“连心桥”。
通过实施代表信息公开制度,将58名农村人大代表的姓名、照片、负责选区及联系电话等信息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代表家中上墙公示,同时为每位代表配发《选民意见建议登记簿》,建立“一人一档”履职台账。这一创新举措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不知代表是谁、有事不知找谁”的局面,推动代表履职从“被动等待”向“主动服务”转变。
站内站外联动,构建履职“新格局”。
着力构建“站内听民声、站外解民忧”的履职模式,代表们既在站内定期“坐诊”接待选民,又主动“出诊”走访调研,把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记录在册、落实在行动上。今年以来,累计调解邻里纠纷131起,开展政策宣讲29场,覆盖群众16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37条,推动解决了道路修缮、农田水利、低保申请等一批民生问题,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赋能基层治理,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正在变为现实。严家社区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问题争执多年,人大代表邓寿宏得知后,连续三天上门走访,查阅土地台账、邀请老党员做证,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针对冠子山村民反映的农产品销路问题,张刚亮代表主动对接城区商超平台,帮助农户卖出滞销水果600余公斤。如今,从家长里短到乡村发展,群众的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管、利益有人护,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被全面激活。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接下来,甘棠镇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联络站建设,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