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开江县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19-01-02
点击数:人次

耕地质量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的目标,助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

本报告根据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县域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耕地基础地力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耕地质量建设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开江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与重庆市万州、梁平、开州“三区”接壤,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辖乡镇20个,总人口60万,素有“巴山小平原·川东小天府”之美誉,是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油橄榄之乡、四川银杏之乡、四川鸭鹅之乡。

二、自然情况

(一)气候特征。开江县境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季风气候明显,立体气候突出。开江县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年均温16.6℃,年降水1259.2毫米,年日照1386.6小时,无霜期长达282.6天。

(二)生态环境。开江县位于北纬31°,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降水充沛,热量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开江县境内有溪河105条,总长360公里,属长江主要支流渠江流域片区。水库22座,水库水面为935.3公顷,年蓄水能力1.17亿立方米。强力推进绿化全川开江行动,科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完善14.33万亩退耕还林成果,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库区绿化、城市绿化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2%。着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依法关闭禁养区养殖场417户。城区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和二氧化硫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2.2%、9.1%、46.2%,优良空气天数达到307天。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宝石水库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联盟桥水质达到III类标准。

(三)土壤状况。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数据,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按照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生产性能和肥力水平,通过对土壤类型归并,将全县土壤共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13个土属、53个土种、67个变种。全县境内土壤地貌以丘陵为主,兼有低山和平坝。全县耕地面积36.18万亩,其中水田21.92万亩,旱地14.26万亩,按照土壤类型分类面积分别为:水稻土186531亩,紫色土163162亩,黄壤土9196亩,潮土2881亩。

(四)耕地地力现状

1.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行业标准,依据全县2018年粮食单产水平将我县耕地地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四等地面积110762.2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62%;五等地面积108584.64亩,占总耕地总面积的30.01%;六等地面积为109154.3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17%;七等地面积为33268.6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2%,通过加权平均得出全县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6.8等级。

2.全县现有耕地中有部分区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浅层地下水位和人为耕作施肥的影响使得耕地地力有退化的趋势,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粮食产量与其他地块有显著差异,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将县域的中低产田划分为以下几类:坡地梯改型、渍涝排水型、渍潜稻田型、灌溉改良型、瘠薄培肥型和障碍层次型。

三、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概况

为系统掌握全县耕地质量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服务,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2)和《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要求,我县在2018年建立了1个省级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点和61个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监测点,并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动态掌握耕地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变化,科学提出耕地质量建设过程中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全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点

1.监测点建设。根据我县土壤类型、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环境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在普安镇筒车铺村建设长期定位监测点,该监测点土壤类型属水稻土,土壤肥力为四等级,田块面积1.2亩。监测点设置大气降尘采集点、试验小区和标识牌。其中试验小区包括长期无肥监测区、当年无肥监测区、常规施肥监测区、优化施肥监测区4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之间采取砖砌或混凝土浇筑进行隔离,有效确保小区之间肥、水不横向渗透。监测点施肥以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耕作、栽培管理、施肥水平、作物产量能代表当地现行水平。

2.监测内容。监测点所在区域的气象资料、田块的立地条件、生产情况等;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和重金属含量;土壤基础质量状况;田间作业情况、作物产量、施肥量、植株养分以及重金属含量。

(二)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监测点

1.监测点建设。在全县各乡镇按原则上每万亩不少于1个点位的密度建立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长期监测点,覆盖全县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土属、土种)。

2.监测内容。开展土壤和植株检测任务,检测参数不少于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7项参数,其中10%的土壤样品加测中微量元素(交换性钙、镁、有效硫、硅、铜、锌、铁、锰、硼、钼,其中交换性钙、镁测试仅限于中性和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不测)。

(三)样品检测

为保障检测数据质量和结果的科学性、可比性,监测点土壤、植株样品都由具有检验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分析测定。

四、耕地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一)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1.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创造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能形成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改善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保肥性和作物根系的生长环境,能提高土壤肥力与改善土壤耕性。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g/kg-30g/kg之间的比例为79.21%,有机质含量相比二普时期普遍提高,尤其是10-20g/kg有机质含量等级数据比例相比二普时期增加了20.93%。

表1 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变化对比

单位:面积(亩)、比例(%)

含量等级(g/kg)

2018年监测数据

二次土壤普查

2018年较二普增减(±)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0.6



26446.00

6.40

-26446.00

-6.40

6-10



108569.00

26.10

-108569.00

-26.10

10-20

293143.64

81.03

250114.00

60.10

43029.64

20.93

20-30

67641.43

18.70

30637.00

7.40

37004.43

11.30

30-40

984.85

0.27



984.85

0.27

总计

361769.92

100.00

415766.00

100.00

-53996.08


2.PH值。土壤酸碱度是土壤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是很多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对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有效性以及土壤中的生物过程(包括微生物和植物本身)都有巨大影响。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全县PH值5.5-6.5的微酸性土壤面积比例在增加,PH值4.5-5.5的酸性土和PH值7.5-8.5的碱性土面积比例在减少,土壤酸化现象不明显。

表2 不同时期土壤酸碱度变化对比

单位:面积(亩)、比例(%)

含量等级

2018年监测数据

二次土壤普查

2018年较二普增减(±)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4.5-5.5

14805.30

4.09

102032.72

24.54

-87227.42

-20.45

5.6-6.5

262495.27

72.56

127714.43

30.72

134780.84

41.84

6.6-7.5

80229.59

22.18

95091.72

22.87

-14862.13

-0.69

7.6-8.5

4239.76

1.17

90927.12

21.87

-86687.36

-20.70

总计

361769.92

100.00

415766.00

100.00

-53996.08


3.碱解氮。土壤碱解氮是作物对氮元素吸收的主要形态,受气候和土壤性状等环境因子制约变化很大,其主要来源于外部添加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少量由降雨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氮带入土壤中及豆科作物的根瘤从空气中固定的氮。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全县碱解氮含量90 mg/kg以上的占41.85%,土壤氮元素含量较二普时期得到有效改善。

表3 不同时期土壤碱解氮变化对比

单位:面积(亩)、比例(%)

含量等级(mg/kg)

2018年监测数据

二次土壤普查

2018年较二普增减(±)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30

15044.75

4.16

2475.00

0.60

12569.75

3.56

30-60

86316.88

23.86

124418.00

30.00

-38101.12

-6.14

60-90

109027.61

30.14

247510.00

59.50

-138482.39

-29.36

90-120

88691.47

24.52

41363.00

9.90

47328.47

14.62

120-150

41550.98

11.49



41550.98

11.49

>150

21138.23

5.84



21138.23

5.84

总计

361769.92

100.00

415766.00

100.00

-53996.08


4.有效磷。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无机状态(50%~70%),只有30%~50%是以有机磷形态存在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其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5-10mg/kg有机质含量等级数据比例相比二普时期增加了17.89%,全县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有效磷含量普遍增加。

表4 不同时期土壤有效磷变化对比

单位:面积(亩)、比例(%)

含量等级(mg/kg)

2018年监测数据

二次土壤普查

2018年较二普增减(±)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3



5736.00

1.40

-5736.00

-1.40

3-5

1909.59

0.53

84528.00

20.40

-82618.41

-19.87

5-10

243433.32

67.29

205551.00

49.40

37882.32

17.89

10-20

116388.77

32.17

119950.00

28.80

-3561.23

3.37

20-40

38.24

0.01



38.24

0.01

>40







总计

361769.92

100.00

415765.00

100.00

-53995.08


5.速效钾。钾元素常被称为“品质元素”,它不仅是作物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且对作物的品质有重要的作用。钾素对提高光合强度,加强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输以及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等都有重要作用。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速效钾含量150 mg/kg以下的占84.91%,速效钾含量水平趋于中间水平,相比二普时期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秸秆还田而不直接焚烧和农民“重氮磷,轻钾肥”的施肥习惯造成。

表5 不同时期土壤速效钾变化对比

单位:面积(亩)、比例(%)

含量等级(mg/kg)

2018年监测数据

二次土壤普查

2018年较二普增减(±)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面积

比例


30-50

13994.92

3.87

2730.00

0.60

11264.92

3.27

50-100

346885.40

95.89

148488.00

35.70

198397.40

60.19

100-150

889.60

0.25

221802.00

53.20

-220912.40

-52.95

150-200



34092.00

8.30

-34092.00

-8.30

>200



8654.00

2.20

-8654.00

-2.20

总计

361769.92

100.00

415766.00

100.00

-53996.08


(二)耕地土壤物理性状

1.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效土层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养分储存能力,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我县有效土层厚度在2000px-2500px的耕地土壤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面积为205889.9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6.91%;有效土层厚度在1000px-1500px之间的耕地土壤面积最少,共30464.75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42%。

2.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土壤紧实度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土壤排水、蓄肥能力。从2018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全县土壤耕作层土壤容重加权平均值为1.17g/cm3,有效层土壤容重加权平均值为1.34g/cm3,较二普时期稍有增加,其原因为耕作层变浅,肥料表施,养分流失大。

五、耕地质量建设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耕地土壤主要存在耕作层变薄,土壤肥力水平不高,钾素、微量元素较为缺乏;施肥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重氮磷、轻钾肥”现象较突出;单质肥料施用较广,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等新型环保肥料施用比例不高;土壤养分间含量差异幅度较大,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提高不大。 

(二)对策与建议

1.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全县耕地地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全县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障碍层次,因地制宜的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耕作制度轮换、栽培技术推广等方式,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潜育化、盐渍化等障碍因素;通过优化耕作方式,推广保护性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过高变准农田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施用有机肥。一是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工作,提高配方肥覆盖率和到田率,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全县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示范区,在大中型农业种植园区推动建立“定地、定时、定作物、定化肥量”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全县农业种植区的肥料利用率。二是加快构建配方施肥供施网络,逐步形成以科学配方引导肥料生产,以连锁配送方便农民购肥,以规范服务指导农民施肥机制,农业部门要及时发布面向农民的配方施肥信息,因地、因时、因苗判定科学施肥技术方案,促进农民按方施肥。三是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有机肥不但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而且能激活微生物活性,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减少化肥使用量,促进肥料使用向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3.加强监测,力争全覆盖。我县现有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位数量太少,代表性严重不足,为尽快建立全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议政府加大建设投入,在全县大宗作物种植区域内增加耕地质量监测点位,力争覆盖全土类、全作物,形成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4.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技术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项目支撑,纳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预算,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全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工作。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有效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科学施肥服务。加强县级耕地质量体系建设,我县耕地质量建设涉及县域内全部耕地,工作量非常大,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为加强全县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应尽快充实技术力量,强化工作机构,完善仪器设备配置,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