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
主持人 :县农业局在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锡军:近年来,县农业局扭住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效益这根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脱贫攻坚引领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推进农业绿色融合发展。
一是以大基地大示范为抓手,着力推进优质粮油、优质果蔬、特色水产“3个10万亩”基地建设。粮食总产量达到27万吨,初步建成 “稻田+”田园综合体,新发展 “大闸蟹、小龙虾”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0.8万亩,新发展良种茶园3000亩,水果面积2万余亩。种植业增速4.3%。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实施“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及“省级现代农业工程资金项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集建设项目”,完成了田网、路网、渠网“三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3.41万亩。三是以农业生产安全为根本,着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围绕农业行业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确保农业行业安全生产零事故。全年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2件,办结12件;抽检农产品合格率达98.6%,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个,3个无公害农产品正在资料审核,开江大闸蟹、小龙虾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权,全县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达到33个;推行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3.9万亩。新建省级新村集中供气工程2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2口。四是以农业产业扶贫为手段,着力精准发力助农增收。全县产业基地建设27.3185万亩,其中特色产业基地16.0225万亩,指导贫困村发展种植业扶贫产业6.26万亩,新建冻库5座,购置冷链车2辆,新增8座冻库正抓紧建设中。对口帮扶讲治镇1个深度贫困村和4个非贫困村,共帮扶贫困户399户、贫困人口1225人。派驻了5名第一书记、 97名帮扶干部。
五是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着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县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率达到97%,对7个乡镇15个村开展了“六权同确”试点工作,通过转包、租赁、转让等模式流转土地10.6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2%。全县发展新型经营主体1608家,出台了《开江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实施股份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县农业局如何实施好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农民群众?
郑锡军:县农业局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主要实施了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明白卡、宣传单、农家书屋、标语、宣传手册、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二是加大部门协作力度。惠民政策的落实,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加强对下属站所的业务指导,加大对惠民资金的监督检查,防范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三是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惠民政策的落实,一要建立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二要规范公开公示制度;三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四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防止执行惠民政策变调走形。对失职、渎职行为,改变资金用途、挪用、挤占、侵占、贪污、截留、滞留和克扣补贴资金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权益。
主持人:今年,开江“大闸蟹、小龙虾”生产销售十分火爆,特色水产养殖发展迅猛。下一步如何持续推进“大闸蟹、小龙虾”产业健康发展?
郑锡军:2018年以来,立足我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北纬31度,是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生长最旺盛的纬度,水质、气候非常适合大闸蟹、小龙虾生态养殖等优势,县委、县政府成功引进国内著名水产公司—安徽省马鞍山牧牛湖水产品有限公司落户开江,并成立开江县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已建成生态养殖试点基地8000余亩,目前,正在建设生态养殖基地1.2万亩,出产的“开江小龙虾”、 “开江大闸蟹”品质受到社会好评,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做大做强特色水产产业。一是科学规划发展步骤和节奏。坚持全县10万亩(净水面养殖3万亩,稻田综合种养7万亩)“大闸蟹、小龙虾”生态养殖的发展方向,循序推进池塘精养3万亩,2019年达到2万亩,2020年达到2.5万亩,2021年达到3万亩。结合“稻田+”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达到7万亩,加快特色水产品加工及配套产业的完善,明年启动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加工厂,大闸蟹小龙虾精深加工、中央厨房配送,深度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电商平台,打造生态水产养殖全产业链。形成全域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强化培训保障产业人才队伍。加大对产业农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物流销售等方面的培育力度,积极宣传养殖大户、职业农民的典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吸引各种人才投身特色水产业引领发展。三是坚持多元化培植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支持民生渔业公司、稻法自然公司做大做强,尽快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我县特色水产产业发展。
主持人:如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郑锡军:县农业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1、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持续推进10万亩优质果蔬、10万亩高产高效粮油、10万亩“稻田+”稻鱼综合种养特色水产基地。着力打造稻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生态大闸蟹小龙虾水产产业园、万亩琯溪蜜柚产业园、优质柑橘水果产业园、万亩莲藕产业园、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园等园区。
2、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完善宝明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大力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控害行动,到2020年60家农资经营户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县年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7个,有效辐射面积30万亩以上。
3、聚焦市场培育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到2020年,农产品年抽检达3210个,合格率达99%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60个以上,8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40家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50名,培育农产品市场开发团队,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4、构建现代产业加工体系。加快农副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基地建设,组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攻关团队,培育十万吨精米加工、大闸蟹小龙虾等加工业,引进加工企业6个以上,到2020年实现加工业产值60亿。
5、做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保姆式服务,创新推行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模式,打造为农服务中心、金融、农资、农机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农资配送中心、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机专合社,推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0% 以上。
6、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到2020年每个村培育5名以上懂技术、善经营、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行动,支持更多科技人员通过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到乡村干事创业,到2020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家以上。
7、建设民富村美宜居乡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是推进人才聚集。打通人才流向乡村留在乡村通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引导和促进更多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乡村振兴;二是用好“三种钱”。全面推广财政涉农资金补助改贴息、补助改担保、补助改股份、补助改基金、补助改政府购买服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用好金融的钱,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丰富完善金融服务“细血管”;用好社会的钱,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三是用好盘活农村“三块地”,通过土地出租、托管、入股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放活经营权,适度放活使用权。对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通过建立总量控制制度、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实现有效利用,布局优化。
按照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标准,大力培育“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专业乡镇和优质特色产业专业村。到2019年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6个,县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创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创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省级农机化示范县,启动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