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开江县甘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仕春同志将做客开江县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节目,欢迎就您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咨询。
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甘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仕春同志接受访谈。肖镇长你好!
肖仕春:各位网民朋友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请肖镇长介绍一下2019年甘棠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以及今年抓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方向?
肖仕春:脱贫攻坚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和帮助下,甘棠镇结合本镇实际,举全镇之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增收为核心、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线,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做出了不懈努力。一是从严抓帮扶。充分运用党建扶贫绩效指数管理平台,大力推行“双考核”机制,下层驻村力量21名,4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督促引导帮扶力量真正做到身入心至、真帮实扶。创新建立 “三分级三分类三结对”的党建引领脱贫帮扶机制,各级帮扶单位干部职工及甘棠镇帮扶干部474人与全镇贫困户1866户实现结对帮扶,全镇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从实抓脱贫。2019年甘棠镇计划脱贫190户479人已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已全部稳定超过375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一超”达标率100%;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六有”达标率100%,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00%。三是全面激活力。甘棠镇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深入开展群众教育“五大行动”,强化政策宣传和正面舆论引导,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真正行动起来成为脱贫主体,通过自力更生逐步脱贫致富,将脱贫方式由传统的政府主导慰问式向群众参与式脱贫转变。全年开展“农民夜校”200余期,组织农业技能培训20余场、引导6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四是全力促增收。聚焦“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首要任务,全面落实集体经济发展“四联”工作法,大力推动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紧紧围绕“稻田+”、“果林+”两大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稻鱼、稻蛙、稻蟹综合种养1800亩,在冠子山村、高寺村因地制宜发展琯溪蜜柚、丑柑等优质水果;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贫困户增收,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
今年我们将高度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强弱项、补短板,昼夜兼程、拼命奋战,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一是在对标对表上下功夫。认真对照“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村逐户补齐脱贫短板,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群众认可度、规范档案资料、深化扶贫领域问题整改等工作上来。二是在压实责任上下功夫。认真推行打赢脱贫攻坚的“八项机制”,进一步压紧靠实党员干部攻坚责任,始终保持“时不待我”的姿态、“决战决胜”的劲头。三是在群众满意上下功夫。利用党建扶贫指数管理平台,扎实开展驻村帮扶,深入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除陋习、讲文明、爱清洁,切实做到联系走访、帮扶措施、政策宣传和感情联络“四个到位”。
主持人:201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全力整治“群众最不满意十件事”作为重点工作,请问甘棠镇在化解民怨、纾解民困,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认可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肖仕春:自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以来,甘棠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全力解决“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一是广泛加强宣传力度。甘棠镇充分利用LED显示屏、标语横幅、流动车“大喇叭”、院坝会、下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通过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营造出集中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件事”的强大舆论氛围,确保群众知晓问题、关注问题、监督问题。二是全面收集群众诉求。甘棠镇党委、政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各村社区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共收到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问题诉求1918件,征求意见建议156条。同时,开展“金点子”征评活动,评选“金点子”10个,每个点子都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拿出具体解决办法,并落实专人负责,最终结果在议事会上公开。三是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甘棠镇分类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全力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对镇、村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梳理上报,请求县级相关部门帮助解决,确保对群众反映问题一一对账销号。例如针对“污水乱排现象”,县、镇两级领导共同协商,争取到建设指标,在转洞桥村建成一个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可达30吨;在场镇准备建设一个更大的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配套管网正在启动建设中,建成后城乡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
在全面开展解决“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过程中,甘棠镇还创新开展了亮点工作,一是创建惠民“110”监督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网页端、触摸屏端、APP端惠民平台,将惠民政策宣传公开、民生事项收集办理、信访投诉举报、工作协调联络、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汇集一体,为老百姓了解政策、反映诉求、监督权力提供“一站式”渠道。二是定期召开“晒廉会”。村(社区)每个季度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现场通报村民关心关注的村级重大事项,反馈群众诉求办理情况,接受群众质询。2019年,全镇共召开“阳光晒廉会” 11次,接受群众质询30余次。
主持人:当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国各地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发展,请问肖镇长,甘棠镇是怎样确立产业发展思路、推进产业发展的?
肖仕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棠镇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和主攻方向,结合我镇实际确立了“农旅结合、产村相融、三产互动”的发展思路,坚持平坝发展水产养殖、高山发展水果种植。
我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稻田经济革命,创新建设“稻田+”田园综合体,先后建成稻鱼、稻蛙、稻蟹综合种养基地2000亩;在龙井坝等三个村集中发展小龙虾、大闸蟹连片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区3500亩,着力提升稻田亩均产出和综合收益;依托蜜柚、丑柑、猕猴桃等优质水果品种,着力培育冠子山、高寺两大优质水果产业种植示范带,回引返乡农民、技术能人等因地制宜发展琯溪蜜柚1300亩、猕猴桃500亩、丑柑1000亩;建成特色水产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千亩优质水果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初步构建起“一体一区两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除此之外,我镇还重点突出畜禽养殖业优势,建成年出栏1000头生猪养殖场、养牛场5家,年孵化100万只的鸭苗繁育基地2个,发展养殖小区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下一步我镇将继续立足特色农业重镇发展定位,特别注重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紧紧围绕“稻田+”、“果林+”两大主导产业,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技术人员不足、基础配套不够完善、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协调资金改造大闸蟹小龙虾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推进冷链物流中心建成投运,完善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加大水产、蜜柚、丑柑等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改进管理模式,推进精细化管理。
主持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众所周知,甘棠“耍火龙”民俗文化群众基础深厚、特色鲜明,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喜爱,请问肖镇长,甘棠镇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肖仕春:近年来,甘棠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一方面,依托深厚的乡土民俗文化基因,彰显传统民俗文化独特魅力,甘棠镇先后成功举办6届“甘棠元宵耍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年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2018年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棠元宵“耍火龙”民俗文化已成为川渝地区重要民俗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为升发甘棠火龙民俗文化,提升甘棠良好形象,结合“百镇建设行动”,甘棠镇积极向上争取发展资金,进一步拓展场镇发展空间,着力打造火龙特色一条街、火龙民俗文化主题广场,打造特色文化小镇。除了火龙之外,甘棠还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孝善文化,连续举办“爱在重阳”大型系列尊老敬老活动,全力打造“徐彦刚烈士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和修缮保护胡氏节孝牌坊国家级重点文物。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展示出全镇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着力提升甘棠形象、扩大对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