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开江县召开2022年晚秋生产工作推进会,各乡镇(街道)分管农业的领导,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肥料股、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茶果站、经作站股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陆世斌出席了会议。
会上,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和平就全县晚秋生产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晚秋生产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抓好再生稻。再生稻适宜区,应本着应蓄尽蓄的原则,重点抓好头季稻“保健”栽培,落实追施粒芽肥、抓好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和田间蓄水保水关键技术,促进再生芽有效萌发,确保蓄留一亩,成功一亩。二是突出秋马铃薯。秋马铃薯生育期短,采收时间长,销路好,经济效益高,是晚秋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乡镇要继续把突出抓好秋马铃薯生产作为晚秋粮食生产的重要方向,重点抓好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秋马铃薯和油菜、蔬菜套作马铃薯等粮经模式,积极扩大秋马铃薯种植面积。在甘棠镇龙井坝村建立秋马铃薯千亩示范片,在永兴镇龙形山村、梅家乡梅家坝村规范化建立百亩攻关方各1个。示范带动全县种植秋马铃薯7.5万亩,鲜薯总产达到 0.75万吨以上。三是扩种秋大豆。对标大豆扩种目标任务,对夏玉米、夏大豆受旱严重造成绝收地块(植株死亡率达到60%以上),在雨后及时补种生育期较短的秋大豆或春大豆,品种可选用贡秋豆5号、川豆16、成豆17等,亩植9000-12000株,不施氮肥,亩施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6公斤。力争全县秋大豆面积达到0.9万亩以上。四是开发秋杂粮。各地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开发秋杂粮,因地制宜发展生育期短、价格高、效益好的秋荞、秋豌豆、再生高粱、秋红薯等,打造特色健康食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发展为大产业。
县政府副县长陆世斌就晚秋生产工作进行了强调。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晚秋粮食作物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安排,措施有保障,宜粮则粮,应种尽种,充分挖掘晚秋粮食生产潜力。各乡镇要及时将任务分解到村组,落实到田块,加大宣传发动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群众晚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科学规划布局。要根据当地温光资源条件,充分利用水稻(玉米)等收获后的空闲田土、整治的撂荒地、果桑园的空隙地、田坎及房前屋后,尽力扩大晚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强化示范带动,积极采取“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以点促面”的方式,打造示范现场,示范带动农户种植晚秋作物。三是落实关键技术。晚秋粮食作物种类多,生产周期短,技术性强。各地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重点抓好再生稻粒芽肥和发苗肥施用、头季中稻病虫防治、“九二O”施用;秋马铃薯选用脱毒早熟良种、深沟高埂、带芽下种、增施有机肥;秋大豆适时早播、开沟排湿;秋玉米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治草地贪夜蛾为重点的病虫害; 秋红苕深沟高厢、早栽密植、一次全苗等综合配套技术。四是抓好农业服务。各乡镇要强化宗旨意识,提早做好晚秋粮食生产所需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物资的储备和调度。大力开展晚秋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促进良种良法配套,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确保圆满完成晚秋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