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做出大文章 开江创新发展特色水产成乡村振兴突破口
客商参观开江“稻田+”模式。
时下,正是食用小龙虾的黄金季节。6月11日晚,来自川渝两地的众多小龙虾经销商云集达州市开江县。在当晚的品鉴会上,一盘盘个大味美、烹调口味各异的小龙虾摆在了他们面前,他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心中也更加有底。12日上午,这些客商在参观完开江县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后,毫不犹豫地与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代理协议。
小龙虾,只是开江县发展特色水产的一个缩影。据开江县委书记罗建介绍,该县在实施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稻田+”模式,引领稻田经济革命,通过多方考察论证,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从而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精准定位
特色水产成乡村振兴突破口
乡村振兴如何实施?开江的优势是什么,开江能做什么,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很快,特色水产进入了开江县决策者们的视野。2017年11月,开江县通过反复考察和磋商,成功引进安徽马鞍山牧牛湖水产品有限公司落户开江,打造“大闸蟹、小龙虾全产业链”。并在开江成立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开江特色水产产业与经销商签约。
为什么选择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表示,“一是开江县对这个产业的重视程度,深深的感动了我;二是开江地处大巴山腹地,刚好在北纬31°上,这是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生长最旺盛的纬度,气候和降雨量都非常适合养殖大闸蟹和小龙虾;三是当前川渝云贵小龙虾需求量非常大,深受消费者喜爱,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了解,今年以来,开江县共投入资金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6000多万元,生产性投入4000多万元,发展基地面积11000余亩。其中,民生渔业公司流转土地3200余亩,在任市镇、新太乡建成3个“大闸蟹、小龙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首批带动村集体经济养殖主体14个,特困户经济主体1个共计1500余亩 ;与稻法自然公司合作共建基地5000亩;广福镇六个村小龙虾种苗养殖基地1300余亩。
创新模式
特色水产引领稻田经济革命
6月8日,开江县任市镇三清庙村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第一批小龙虾开始捕捞,然后分拣发送到各个经销代理商手中,最终,被端上人们的餐桌。这批来自安徽牧牛湖的小龙虾于今年1月正式落户开江县,经过半年的精心养殖,喜获丰收。
分拣小龙虾
除了前期大量的基础性投入,是什么让小龙虾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产生经济效益的呢?模式创新是关键。据了解,在实施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江县创新“稻田+”模式,最大限度激发“稻田+”的潜在经济效益,引领稻田经济革命。
同时,在小龙虾的养殖过程中,采用“种草、投螺、稀放、配养、足饵”的先进技术,以恢复、养护水域环境为基础,以生产绿色有机高端水产品市场为目标,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为根本,使“以鱼养水、以水养渔”的可持续渔业生产方式成为了现实。开江全县养殖基地水域多数已达到Ⅱ类水质。
谋大产业
推动特色水产继续做大做强
目前,正值小龙虾的盛产季节,销售市场也持续火爆。6月12日,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川渝两地的多家经销代理商签订协议,快速打通并抢占销售渠道,极大地填补了川渝市场自给严重不足的空白。
在签约仪式上,开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建平高兴地说:“今天的签约标志着开江小龙虾、大闸蟹特色水产品市场销售拉开了序幕,对推动我县特色水产发展壮大,打造开江小龙虾、大闸蟹产业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让开江小龙虾、大闸蟹走进城市、走上餐桌,成为大家铭记开江、回味开江的符号。”
品鉴小龙虾
据了解,开江县预计今年大闸蟹、小龙虾、鱼产量将达到“三个”100万斤,产值达1亿元。下一步,已规划在2至3年内建成特色水产基地10万亩,建设特色水产品交易流通专业市场和大闸蟹、小龙虾加工厂各1个,积极争创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全省美丽渔村。同时,已申请注册“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推动该产业在开江继续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