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网络理政 / 征集调查 / 民意征集

县法制办关于《开江县行政调解办法》(征求意见稿)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7-27     点击数: 人次

   为提高行政规范性文件质量,现将《开江县行政调解办法》(征求意见稿)网上征求意见,请于2017年8月2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联系方式:

   1、信函请寄至:开江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邮编:636250

   2、传真:0818-8231686

   3、电子邮箱:@qq.com

开江县行政调解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及时化解纠纷,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达市委办发〔2017〕34号)精神、《开江县人民政府2017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开江府办发〔2017〕52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开展行政调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责和规定程序,以自愿平等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通过解释、沟通、说服、疏导、协商等方法,促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以下统称当事人),依法化解有关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活动。

第四条 行政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公平公正、积极主动、注重效果原则。  

第五条 行政机关开展行政调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应当保持客观中立,不得偏袒、包庇一方当事人。

行政机关调解行政争议,不得影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不得以行政调解代替行政执法。

第六条 县大调解中心加强对全县行政调解工作的领导,健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

县法制办负责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县行政调解工作。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和专门调解人员,承担行政调解工作,保证行政调解工作正常开展。

第七条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在行政调解中发现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或者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争议纠纷,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二章 调解范围

第八条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可以依法对下列争议纠纷进行调解: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由行政机关调解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纠纷(以下简称民事纠纷):

1.可以进行治安调解的民间纠纷;

2.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3.合同纠纷;

4.医疗事故赔偿纠纷;

5.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产品质量纠纷;

6.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7.侵犯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赔偿纠纷;

8.环境污染赔偿纠纷;

9.电力纠纷、水事纠纷;

10.其他依法可以调解的民事纠纷。

(二)行政机关可以对下列行政争议进行调解: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裁量权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纠纷;3.其他依法可以调解的行政争议。

第九条 下列情形不适用行政调解:  (一)人民法院、行政复议机关、行政裁决机关、仲裁机构等有权处理机关已经依法作出处理,或者已经经过信访复查、复核的;  (二)无明确另一方当事人的;  (三)已经超出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仲裁、诉讼期限的;  (四)当事人就同一事实以类似理由重复提出行政调解申请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适用行政调解的其他情

形。

第十条 行政调解机关对下列争议纠纷,可以主动组织调解:   (一)资源开发、环境污染、重大交通事故、危旧房搬迁等方面的民事纠纷;  (二)涉及人数较多、可能对本区域行政执法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争议;  (三)行政调解机关认为需要主动组织调解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民事纠纷的调解

第十一条 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的调解,由履行相关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进行调解。

第十二条 对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机关进行调解。

当事人申请调解民事纠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民事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具体的调解请求、事实和理由;

(三)民事纠纷尚未被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受理或者处理。

行政机关应当自当事人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征求对方当事人意见,并决定是否受理。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告知当事人理由。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发现属于行政调解范围的民事纠纷,可以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启动调解。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由其具体承担行政调解工作的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行政机关负责人制定的工作人员担任行政调解人员。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决定调解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调解的时间、地点、调解人员等事项,并提示就纠纷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

第十六条 行政调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回避;不主动回避的,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是民事纠纷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近亲属关系的;

(二)与民事纠纷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民事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的。

当事人申请回避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决定回避的,应当及时更换行政调解人员;不需要回避的,告知当事人理由。

第十七条 当事人之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民事纠纷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调解或者由行政机关通知其参加调解。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专业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调解。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必要时,行政机关可以自行调查取证。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应当自行政机关受理之日或者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情况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形的,经当事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

第二十一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签名、盖章,加盖行政机关印章,当事人各执一份,行政机关留存一份;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行政调解人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双方当事人在笔录上签字认可。

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或者当事人要求终止调解的,行政机关应当终止调解,并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途径解决民事纠纷。

第二十二条 调解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调解请求;

(三)调解协议内容;

(四)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二十三条 调解协议书自当事人签名、盖章,行政机关加盖印章之日起生效;口头协议自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四条 对案情简单、具备当场调解条件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可以当场调解。当场调解达成协议且当事人能够即时履行的,行政机关应当将相关情况记录在案,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

第二十五条 行政调解机关主动组织调解的,应当征得当事人(行政机关除外)同意,并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各方当事人调解时间、地点和调解主持人、调解员。

第四章 行政争议的调解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调解行政争议,可以确定由原行政行为的承办机构具体承担行政调解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其他机构具体承担行政调解工作。原行政行为的承办人不得担任调解人员。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因行政争议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在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之前,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在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导下进行调解。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之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争议有利害关系的,行政机关应当通知其参加调解。

第二十九条 调解人员调解行政争议,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告知当事人执法依据、理由和相关考虑因素,答复当事人的疑问。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调解行政争议,应当在自当事人同意调解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结束。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与当事人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记录协议内容。已进入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当事人认可原行政行为或者行政机关按照协议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当事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或者撤回起诉。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主动调解行政争议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执行。 

第五章 调解终止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调解机关应当终止调解:  (一)当事人要求终止调解或者调解期限届满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二)当事人拒不参加调解或者中途退出调解的;

(三)行政机关认为当事人双方意愿差距较大、不具备达成协议条件的,可以终止调解;

(四)行政机关无法与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  (五)调解协议生效前当事人反悔的;  (六)公民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无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行政调解终止后,行政调解机关应当制作行政调解终止通知书或者记录在案;需履行相应行政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履行有关职责。

第六章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档案,将记载调解申请、受理、调查、调解实施、协议等内容的相关材料立卷归档。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对行政调解案件量、争议纠纷类型、结案方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相关数据和材料按照规定报送县法制办。

行政机关应当将重大行政调解案件按照规定报县法制办备案。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调解过程中存在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行政调解职责行为的,按照国家和本县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问责和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当事人包括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和行政争议的行政相对人。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规定对行政调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