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漫话开江
我在2008年写过一篇《漫话开江》的文章,收入《这山这水这开江》散文集里。后来又将此文发到天涯社区、网易、人民网等网络,题目命名为《沧海桑田话开江》。我还写过一篇《开江县情简述》的文章,收入我主编的《开江县地名志》一书里。此书于2017年10月出版。这两篇文章里有反映开江县历史沿革的内容。
写这类文字,总是告诫自己要严谨一点,但个别瑕疵总是难免,有的竟然是低级错误。
这些年,在研究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有的甚至是古人写成都地区的历史偶尔也涉及到开江县。2020年4月,我被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聘为“巴文化研究特约专家”,又花许多精力摄取有关巴地、巴人、巴国的资料。最近,中央电视台到开江拍摄“影像方志”片,摄制组要求我从成都回开江,介绍开江县建置和演变的历史。又将自己所了解的开江历史温习了一次。
上述诸因素在心头发酵,引发撰写《续开江漫话》的冲动。一则把这些年新的发现告诉读者,二则纠正所发现的《漫话开江》中的错误。如此而已。
——置县与管理归属
光绪三十二年(1906)编修的《新宁乡土志》云:“本境建自西魏,属东关郡。未置以前,唐虞属梁州,由夏商以迄于周。梁州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是也。春秋属庸国,后属巴国。战国时属楚。秦属巴郡。汉因之,置宕渠县,后汉改宣汉县,蜀汉魏晋因之。梁置新安县,并置新安郡。西魏郡县俱改,曰新宁。”
1989年8月出版的《开江县志》云:“开江县旧名新宁。本境置县以前,春秋战国为巴国所辖,巴都治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或治阆中,或治枳县。秦为巴郡地,郡治江州。”
稍加对比,发现以上两论是有区别的,《新宁乡土志》从唐虞说到新宁县的建立,而《开江县志》是从春秋战国说起的,对西周以前开江归属采取了回避的办法。
论某件事或许有错,放弃不谈可避免错误,但却给人一片空白,当不足取。因为把问题搞清楚是需要探索的。
所谓“唐虞属梁州”,不过是一种地域的划分,并非指行政管理范围。从唐虞至殷商末,巴地(今汉中、南充、巴中、达州等地)为本土部落之国,称巴方或巴奠。殷墟卜辞中有武丁讨伐巴方的记载。其实“本土”这个概念是相对的。笔者断言,自人类开始,或因为战乱,或因憧憬美好的地方,总是在不断地迁徙。绝对的“土著”没有。一个族群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生存数百年,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族群为“土著”。
据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生存在今汉中、阆中、巴中、渠县、广安、大竹、开江等地的古代先民(大致可以从唐虞算起),属于賨人或賨族。不过,这个称谓是从西汉开始,“賨”是税赋之名,转而为族名。西汉之前的“賨人”属于什么民族,学界没有定论,人们只知道其俗称“板楯蛮”。《华阳国志》里说賨族有七个姓,如罗、朴、昝、鄂、度、夕、龚等。实际上每个姓就是一个部落,所以賨人也有多个民族。
賨族生存在巴方或巴奠的领地里,自然属于巴方或巴国管辖了。
当然,那个时候的管辖,没有今天这么紧密,是松散型的。有国中之国,有“母国”与“子国”。今渠县土溪曾有賨国,在西周至战国,或许就是从属于巴国的子国。
《新宁乡土志》里云“春秋属庸国,后属巴国,战国时属楚”,这个说法亦欠细腻。
公元前611年(大致为春秋中期),楚、秦、巴三国联合攻打庸国,灭掉了庸国。三国瓜分了庸国领土,巴国的领土向西南延伸了很大部分。所以春秋中期以后,今开江这片土地不属于庸国而属于巴国。
即使在春秋中期以前,今开江这片土地或不完全归于庸国管辖。从比邻县、州、区历史沿革的情况看,开州、梁平都记载曾归属庸国。但宣汉、达川、大竹都没有这样的记载。古《新宁县志》和新修的《开江县志》亦无此载,说明编撰者对这个问题拿捏不准。
结合各方面情况判断,看来庸国时期的今开江地域,当是巴国与庸国的结合部,即属于巴国或賨国的边陲。从留下的历史信息考察,属于巴国领地里的賨人可能性更大。因今讲治镇宝石社区有遗址賨城,今新宁镇沙坝场附近板楯蛮后裔建有“板桥”,今回龙镇西魏时置有蛇龙县(蛇为巴人图腾)。这些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巴文化气息。
“战国属楚”亦经不起推敲。战国中期上溯至春秋中期(庸国灭亡之后),巴国是比较强大的,其领土“东至鱼腹(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北接汉中,南及黔涪(今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大约公元前377年),巴国有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这次内乱,削弱了巴国力量,逐渐走向衰落,最终亡国。
因此,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前,今开江区域不属于楚国而属于巴国。
秦灭巴蜀后,建立了巴郡,今开江区域自然归巴郡管辖了。
西汉为益州巴郡宕渠县地(县治在今渠县土溪乡)。东汉为益州巴郡宣汉县地(县治在今通川区)。三国时为蜀汉益州宕渠郡宣汉县地。西晋为梁州巴西郡宣汉县地。成汉、东晋为梁州宕渠郡宣汉县地。南北朝刘宋时为梁州巴渠郡宣汉县地;南齐为西益州巴渠郡宣汉县地;梁代为万州开巴郡石城县地。
西魏置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属通州、达州管辖,至元二十二年到清嘉庆七年(1802)属夔州,嘉庆七年开始属绥定府、达州管辖至今。
——置县历史背景与县名文化含义
根据《新宁县志》和《开江县志》记载,开江置县于西魏废帝二年(553)。当时立县不称“开江”而曰“新宁”。
为何立县?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大家知道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南朝时期是梁朝,北朝有西魏、东魏。梁朝萧衍这个皇帝真是令人唏嘘不已,能力超强,前期治理比较成功,而后期沉迷佛教,更为荒唐的是开门纳盗,让东魏大将侯景归顺梁国。而侯景这个贼却打起梁朝的主意,以萧衍从子萧正德为内应,攻建康。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551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建都长安的西魏趁机占据了巴蜀。
于是,西魏开始对巴蜀的统治,大势在新占领区域设置郡县。在今开江区域,竟在同一个时间建置了一州一郡两县。一州指开州,治所在今讲治镇宝石社区,那里又称“旧县坝”、“雁鹅坝”。一郡指东关郡,治所在今回龙镇治所地。两县指蛇龙县与新宁县。前者的治所在今回龙镇治所地,与东关郡为郡县同治;后者治所在今新宁镇沙坝场(2019年11月前为沙坝场乡)。东关郡管辖新宁与蛇龙两县。开州管辖东关、开江、马镫、三冈四郡。同时,在开江的邻居今梁平还建立了梁山县。
新宁这个名字,与其历史背景大有关系。尽管旧志与今志里都没有“新宁”出处或含义的记载,但是,笔者分析判断,西魏统治者认为是“平定动乱,新得疆土,故谓新宁。”语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关键是这个“宁”字,《说文》云:“宁,安也。”康宁、安宁、宁静等词汇很多。行政机构命名嵌入“宁”字,取义“社会安定,人民康宁。”《汉书·卷九·元帝纪》:“黎庶康宁,考终厥命。”此论亦来源于《尚书》“五福”之说。
行政区域的命名有很多方式,或以山名,或以水名,或以方位名,或以物产名等,而以良好愿望的命名也极多,如安庆、西宁、南宁、江宁、靖安、普安、永安、永兴等。命名“新宁”是一种美好愿景。
开江的比邻开州,蜀汉政权时立县,称为汉丰县,意思是“汉土丰盛”。当西魏占据巴蜀后,立即改为“永宁”,依然是取“社会安定,人民康宁”之意。两县一衣带水,一个“新宁”,一个“永宁”,可见当时命名者刻意为之。
在民国三年以前,全国有四个新宁县,分别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笔者查湖南新宁县来历,之前称扶阳县,南宋时杨再兴发动农民起义,被官府镇压、平定之后,即由扶阳县改为新宁县。广东新宁县置县较晚,因此地常为倭寇掠扰,平息倭寇后,于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建县。可见,“新宁”之名命于平定动乱之后,取意“社会安定,人民康宁”是确定无疑的。
《新宁乡土志》载:“梁置新安县,并置新安郡。西魏郡县俱改,曰新宁。”此说将开江立县的时间提前。
按此意思,新宁县之前曾置有新安县,是西魏废帝二年才改为新宁。
但《四川郡县志》载:“三冈郡,《寰宇记》:开州所领四郡有三冈郡,而《隋志》三冈县条云:梁置,属新安郡,西魏废帝二年改新安为新宁郡。据此知三冈、新安、新宁同置于三冈县地。梁初置新安郡,西魏改为新宁郡,后又改为三冈郡也”。《读史方奥纪要》亦云:“三冈废县,梁置,属新安郡,西魏属新宁郡”。1989年8月版《开江县志》据此得出结论,新宁郡设置于今达县境内,郡领三冈一县从未变动,而新宁县隶属新宁郡,查无实据。
其他有关资料云三冈县为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置,治今四川省达州市南平滩场,为新安郡治,西魏、北周为新宁郡治。隋开皇初属通州,大业初属通川郡,唐属通州,宝历元年(825)省,大中五年(851)复置。北宋初属达州,熙宁六年(1073)废。
还有将开江立县时间大大提前的,则是明正德《夔州府志》载,新宁县曾用县名“汉,新安。唐,万宝”。
1989年8月版《开江县志》云:“查考《汉书》《续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郡县志》等史书,西汉巴郡辖11县,东汉增为14县,均无新安县。根据史料,西汉在今渠县境内置宕渠县,东汉在今达县市分宕集县置宣汉县。西魏才在今开江县境首次建立新宁县,新宁县在汉代尚未建县,曾称新安县的说法,未足证信。”
又云:“查阅《旧唐书》,通州所辖8县;《新唐书),通州通川郡所辖9县,只有新宁县名,没有万宝县之称。因此,新宁县在唐代曾用万宝县一说,亦当存疑。”
虽然存疑,但没有完全否定。中国历史漫长,变化极为复杂,轻易肯定和否定都不足取。正史记载也有遗漏的情况,例如《魏书》对西魏如何占据巴蜀的经过和设置郡县的史实也没有记载。
据道光版《新宁县志》和《新宁镇志》记载,新宁县治所历史上曾叫“新安市”,现在,淙城街道有一个社区保留了这个名称,称“新安社区”。
或许有人会问,西魏统治者为何在巴蜀其他地方不用“新宁”之名,而将此名落在今开江这片土地上?
对此笔者作些遥想(当然不可作证据使用)。
其一,或许当时西魏在占据巴蜀时,在今开江、开州一带遇到较为顽强的军事抵抗,故战事平息后将此地名为“新宁”;前文已云:开州原称“汉丰县”,西魏在设置新宁县的同时,将“汉丰县”改为“永宁县”。
其二,受到历史上今开江境内或有“新安”和比邻有“新安县”和“新宁郡”的影响,取“新宁”之名是为了互为呼应和对前地名的继承。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其三,今开江古为賨人聚居地。賨人这个民族非同一般,有威猛之性,开朗豪放,特别善于征战。武王灭商、刘邦定三秦賨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汉时期,賨人还为朝廷多次平定蛮夷暴乱;在东汉末年,因政治腐败,官吏对賨人实行重税重赋,因而賨人揭竿而起,战火漫及整个巴蜀及汉中等地;唐代开州“蛮首”冉肇则起义与初唐对抗。
这些军事活动,今开江境内的賨人作为巴地賨人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也当参与了行动。
联想到刘邦派大将樊哙在今回龙镇峨城山建立军事据点,再联想到今开江曾是明朝郡王的封地之一,感到开江的确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有明一朝,四川封郡王也不过20余人。笔者分析所封之地,或为巴蜀腹地和富庶之地、历史文化厚重之地,如阆中、内江;或为边远蛮荒之所,如北川、宣汉等。将郡王们封在边远,是对那些地方的重视,希望对那些地方的太平安宁起到作用。如果把清朝嘉庆年间发生在川陕边界长达近10年的社会动乱和明代重视开江、宣汉等地的政治措施做些综合分析,就感到明朝治理“僻境”的高明。
新宁县于民国三年(1914年8月)改为开江县,是因为当时全国有四个新宁县,为了避免同名,故而更改。只保留了湖南新宁县。为何称为“开江”?是因为现在开江县境内有一条河流叫开江(又名彭溪)。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庙乡更名为拔妙乡,于是有“拔妙河”之称。发源于广福镇兰草沟村母猪槽。开江流到开县(古时候开州一段仍然称开江,现在称南河),再流到云阳县汇入长江。
也许,“开江”这个名字,当时作者或不仅仅只考虑到自然界的河流,或许还考虑到地名的传承互借,因为现开州在西魏占据巴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为开江县。此外,开江为大巴山上的台地,无较大河流,水往四面流,十年九旱,治山治水是需要“开江”这种大气派的。
——县制兴废与县治变迁
前面说过,新宁县建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治所在今新宁镇沙坝场。2019年11月以前,此地为开江县沙坝场乡辖地。清代称沙坝场,民国称永安场。原县治所具体地址无考,但现在沙坝场沿河街道为古官道,仍保留有少许板壁房和石板路,具有历史沧桑的色彩。难道当时立县时的县址就在这里或附近?此地的优势是临水,但没有后来的废开州(賨城)和现在的淙城平坦、开阔。但我注意到部分古代建县的选址,具有军事价值是首选考量,而地势的开阔平坦则次之。沙坝场深沟丘壑,宜于防守。
在沙坝场这个地方,经历了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两朝。西魏经历两代三帝,历时22年,于557年被北周取代。北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历五帝,共24年。
581年2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589年,隋军南下灭了南朝的陈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雄才大略,政治英明,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在这个背景下,立县30年的新宁县被撤销了。重要原因是隋朝认为西魏置郡县太滥太多,所以,开国皇帝杨坚决定将郡全部废掉,实行州、县两级制。同时撤销一些县。当时今开江境内的蛇龙县、东关郡也被撤销了。被撤销的新宁与蛇龙县均并入石城县(后来更名为通川县),隶属通州。而今当属于达川区。
新宁县被撤销36年后,于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县治仍然在沙坝场。在此地成立15年后,于贞观八年(634)迁至今讲治镇宝石社区旧县坝,俗称“賨城”(又称雁鹅坝),“南江上游左岸”(见《新宁县志》),南江即今白岩河。新宁县治所在沙坝场的时间前后共计66年。如果减去撤县的36年,实际在沙坝场立县只有30年。
为何迁移到“废开州”?因为开州治所于北周天和四年(569)迁徙到今开州境内(浊水之北)。
北宋至道二年(996),县治从废开州县城(旧县坝)迁至淙城,即今淙城街道。
淙城在明代于城西街置有布政政分司、按察分司、府馆等省、地级派出机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式定名为城厢乡,古制县城居中,城外曰厢,厢外曰乡。辖有城外,故为城厢。民国21年(1932)12月,更名为城厢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3 月,民主建政时,划出原管农村部分,镇只管街道,故于1953年2月1 日,改名为城关镇。1981年12月,地名普查,复为城厢镇。此时街道东西长200米,南北宽50米,为一条三里长街。东南频浅丘,西北地处平坝。
1992年12月,城厢镇与东门乡合并而组建成新宁镇;2003年新宁镇与明月坝乡合并组建成新的新宁镇。
2019年11月建立淙城街道办事处,将新宁镇淙城社区、滨河社区、新安社区、清河社区、建设社区、橄榄社区、金牛社区、圆井眼村、三里桥村、真武宫村、接龙桥村、黄泥沟村、老鹰岩村、二里半村、红庙村、明月坝村和普安镇观音寨村、峨城社区、九石坎社区、杨柳湾村合并,纳入淙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驻新宁镇新建便民服务中心(南环线旁)。
到2019年止,县治从废开州迁移到淙城已经有1023年。
据《太平寰宇记》:“新宁县,唐贞观八年,自今县西北十里移魏所置新宁县于废开州城,其城俗谓之賨城,即今县理是也。”
道光版《新宁县志》亦云:“......废开州城,俗谓之賨城,即今理也,......至道二年移新宁,治新安市。”
为何称“賨城”,因此地为土著賨人生活、生存地,曾为巴国辖地,今渠县境内土溪古有賨国,当时开江境当归其管辖。西汉置宕渠县,今开江境仍归宕渠管辖。賨国有賨城,开江也有賨城,开江县城古时建有宕渠书院,诸多文化遗存信息都表现出賨国与开江的一致性,足以说明其因由。
为何称“淙城”?有溪流发源于南山,古时绕县衙门而过,称“淙河”,向西流,与澄清河汇合,乃淙城命名来源。“淙”与“賨”完全是一个读音,笔者忖度命名者或为文化继承考量。文山、淙河、澄清河之名,皆有人为赋予文化之意,并非纯粹自然之名。
新宁县治在淙城历经375年之后,于明洪武四年(1371)撤销县建制,合并到梁山县(1952年12月3日改为梁平县,2017年1月10日改为梁平区)。
此次撤县的原因是因为宋元在四川进行了长时间战争,消耗了人口基数。元朝建立后,人口恢复亦不理想。特别是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李喜喜由陕入川,称“青巾”,暴发战乱,人口必然减少。《明太祖实录》卷72记载:“(洪武五年)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其伪夏故宫占为庄户者凡二万三千余户”。以此和《元史·世祖纪》所记至元十九年(1282)的12万户相比较,90年间减少了36000户,即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不过,这次撤县只有10年时间,洪武十四年(1381)新宁县得以复置。因为,朱元璋为了四川的发展,大举从湖广移民到四川,人口剧增。洪武十四年(1381),四川户口猛增为214900户,1464515口。
清康熙七年(1668),复县287年的新宁县又被撤销了,再次合并到梁山县。其背景是经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动乱,先是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接着是清军在四川东部与“夔东十三家”军进行长时间的战争。导致四川十室九空,百里无人烟。人口太少,难以立县。《新宁县志》云:“甲申之变,沧桑顿易,户不存十之一二,野无鸡犬,其币帛饔飧,不足养君子、供祭祀神祗。国朝遂以其地归倂梁山,官守无专设,学校赋役,皆以数附焉。”“康熙七年,因人民寥落,地方荒芜,并于梁山。”
这次撤县的时间长达61年,于雍正七年(1729)第三次复县,到2020年,最后一次复县已经有291年。
总结起来,开江县建置经历了“四建三撤、四立三并,三合三分”的历史。变化很大,极不稳定。对开江县的发展和建设影响极大。
从立县553年到2020年,开江县立县已有1467年。
与左邻右舍的县相比,开江小得不能再小,多次兴废,反复撤建、合并,在历史的浪涛里沉浮、颠簸、漂泊。作为与开江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的开江人,希望这种历史再不会重演。
(写于2020年6月末)
附:作者简介
贾载明,著名网络作家、诗人,著名民间学者。开江县退休干部。数十年来创作、校注、主编出版(发表)各类著作30余部。其网络文章超千万人次点阅;通过网络向党和国家建议100余篇。代表作有《论人类文化的分类》《谈文化与文明》《把孔学向世界传播》《谈诗的内韵与外韵》等。不少学术观点被许多专家、博导大篇幅引用。其部分学术观点被《新华文摘》摘载,研究成都市文庙社区历史文化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曾校注清代不同版本的三部《新宁县志》(开江古称“新宁”)。
上一篇:抗疫专辑 小口罩流淌着大爱心
下一篇:(以诗抗疫) 爱的屏障(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