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县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019号提案办理情况(B)的函
尊敬的秦进委员:
您在开江县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第019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县立足农业供给侧改革,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为目标,按照省委关于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等工作部署,编制出台《“美丽四川 f 宜居乡村”开江行动工作方案》《开江县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 2021年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财政金融投资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农村“三大革命”、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面貌。
(一)以现代农业园区引导产业发展。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制定《开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论证报告》《园区风貌改造方案》《园区产业补短工作方案》,2022年初已将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申报方案上报省农业农村厅。以川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为契机,开江县任市镇与梁平区新盛镇合作建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1.5万亩,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稻渔产业扩面提质。在稻田 核心区创建田米水乡4AAAA级旅游景区。稳步推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生态理念,探索形成河谷平坝“稻田 ”、丘陵山区“果林 ”两大产业模式,建成以优质大米、大闸蟹、小龙虾为主导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7.6万亩,以油橄榄、银杏和柑橘、枇杷等适生水果为主导的“果林 ”基地8.5万亩。加快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收、联耕联种等服务,全县累计开展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5万亩。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短板。用好用活乡村振兴巩固脱贫衔接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产业的占比达到57.58%。大力实施产业基地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2021年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3.45万亩,新建田间道路300余公里,改良坡耕地0.1万亩,整治撂荒地1.07万亩,进一步提升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三)以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后厢片区推行基层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合社“三社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群众、业主三方优势互补、相融互促。建立健全收益分配、监督管理、考核评估“三项机制”,破解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不主张、不反对、持观望”问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破解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闲置、无钱办事、无钱发展问题。探索财政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四资融合”发展,推动国有企业代理村集体经济资金发展产业和项目。建立“33211”“5311”等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合并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村集体“有收益”、老百姓“享分红”。全年整合中省扶持资金、产业扶持基金、政府、金融及社会资金1986万元,并投入到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股分红或收益分红,实现收益126.92万元,人均分红6元以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登记注册新型经营主体2146家(其中农业企业421家,专业合作社377家,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1348家),直接带动农户6.2万余户,吸纳农村劳动力9.8万人,实现农民增收、生活富裕。
(四)以财政金融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制定出台《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村镇创建工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贷款贴息政策,建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和涉农主体“白名单”制度。支持发展政府性农业融资担保,合理降低担保费率,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和提高保额。在财政有效保障、金融优先服务、保险全力跟进等方面支持“三农”建设。制定出台《开江县育肥猪价格保险实施方案》,将育肥猪纳入保险范畴。开通家庭农村信贷直通车,开发家庭农村专属信贷产品,全年新增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000万元、办理政府性农业融资担保3000余万元、乡村振兴产业扶持风险金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
(五)以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全县始终以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注重群众思想转变,立足乡村实际和群众需求,形成政府、镇村、村民之间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工作机制,着力将农村打造成为村净户洁、宜居舒适的生态宜居家园。一是缩短城乡设施“大间距”。在农村垃圾治理上,按照“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原则,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县13个乡镇(街道办)162个行政村(社区)配齐垃圾收储设施,垃圾桶3268个,各类转运车辆422台,建成场镇生活垃圾中转站16座,保洁员配备率达到90%以上,形成“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保洁机制。在农村户厕改造上,全县53个村实施了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建成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15107户,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以分区分类处理为导向,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试点模式,建成13个场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在农村聚集点完成39个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6.8%以上。二是改善农村环境“旧形象”。重点开展以“三清一改”(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共清理村域残坦断壁239处,拆除安全隐患破旧房220座,清理违章搭建151处,清理乱涂乱画2057处,清淤治理农村水井、水塘、小河沟、污水沟、臭水沟等1680处,清理农村垃圾20312吨、畜禽粪污2278吨、农业生产废弃物1748吨。三是打理农村环境“新脸面”。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设计、因地制宜”原则,着重在回龙镇陈家沟村、锁口庙村和李家院子等地方进行风貌整治提升,开展乡村公共空间美化、农村公路修补工作。坚持“点、线、面”整治模式,以示范镇、示范村为“基点”,逐步扩大范围,确保整治一片、规范一片、提升一片,全年在7个涉改乡镇涌现出42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任市镇竹溪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普安镇宝塔坝村成功创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回龙镇锁口庙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
二、存在的困难与瓶颈
(一)村集体经济“造血”不足。全县143个种养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专业化运营,思想、技术及管理水平亟需提高,加之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市场抗风险能力低等因素严重制约发展速度,影响大等养殖、种植收益的不是十分突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到位,受市场经济波动,疫情及气候等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接地气,不少村依托飞抵模式资金入股分红,自身造血功能不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各村发展不平衡,脱贫村基础实施普遍好于其他村,突出在产业便道和高标准农田方面,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还不符。
(三)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乡村建设涉及项目多、成本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上级财政资金可谓杯水车薪,县财力薄弱,导致资金缺口大,严重影响整治进度。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依赖度过高,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依然不强。
(四)乡村治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各类主体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大包大揽建设。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发动不到位。群众主动配合相差较远,“前扫后倒”,“边走边扔”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给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乡村自治机制不完善。三是保洁队伍管理不严。存在居民墙面、垃圾池及电线杆上广告乱贴现象,保洁员清扫不细致,保洁员队伍管理不严等现象。部分村存在主干道沿线垃圾未及时清理,地面有白色垃圾,河道桥墩下有枯藤树枝及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三、下步工作
一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市委“157”和县委“1144”总体部署,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国家及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等内容,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治理、农村基础实施补短建设。搞好统筹整合力度,做到三产融合发展示范有点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有样板,乡村治理示范有效应,集体经济发展有成效,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及融资保障。引导国有企业作为运营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土地等要素资源,采取投资、融资等方式,参与农业农村基础开发和建设服务。建立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比例增长机制,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向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三农”发展。
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必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制定完善可行的管护标准,落实可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常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逐步健全民建、民管、民用的长效机制,确保村庄垃圾有人清、厕所有人管、污水不乱排,切实提升农村的颜值、气质和价值。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力支持!
开江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