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媒体看开江

板凳香与金山寺

来源:达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2-08-22     点击数: 人次

​唐武德二年(619),于隋开皇三年(583)并入石城县(今达川区范围)的新宁县(今开江)复置,县城设于沙坝(今沙坝场社区老街)。新宁百姓奔走相告,办事再也用不着打着火把,起早贪黑地往遥远的石城赶了。再说,新宁复置,必然强化防务,那些强盗、毛贼,还敢随意来打家劫舍?

这些年来,新宁一直不太平,每到稻谷成熟的八月末,近邻开州(今开州区)一个叫冉肇则的,总会领着一大批莽汉,骑马窜到宝塔坝等地疯抢稻谷。眼见自己的心血化为泡影,宝塔坝的村民们哪肯甘心,他们在村正(今村长)张富贵的带领下,抄起棍棒、锄头、铁锹等反抗,甚至在入侵者必经的路上挖下一个个陷阱,可还是阻止不了强盗们的脚步。最终,稻谷被抢走,村民被打伤打残。为减少损失,他们只好在稻谷将熟未熟之际,早早抢收回家,然后坚壁清野。

就在去年八月末,一百多莽汉,在络腮胡的带领下,又一次窜到宝塔坝,却见辽阔的坝子,只剩下一捆捆圆锥似的枯黄稻草。络腮胡将手一挥,莽汉们便呜哩哇啦地吼叫着,奔向一家家民房。然而,洞开的屋门里,哪里有稻谷的影子。“煮熟的鸭子还会飞了?给我搜!”络腮胡将手一挥,兵士们开始翻箱倒柜。眼看就要搜查到紧靠金山脚下掩藏粮食的两个大户人家,村正张富贵站了出来,他找到络腮胡,说今年水稻欠收,又怕遭抢,已全部提前收到了他家。络腮胡一怔,领着人马往村正家赶,可一见村正家堆积的粮食,他的脸一下阴沉下来。“这么点稻谷?难不成被饿老鸹吃了?”络腮胡说完一努嘴,两个莽汉冲上去,抓住张富贵就是拳打脚踢。此后,他们一边拷打张富贵,逼问稻谷藏在何处,一边继续搜查。殊不知,就在莽汉们赶往村正家的路上,得到消息的大户人家,已指挥着村民将稻谷藏到了金山的密林里。

大量的稻谷保住了,张富贵却被打得遍体鳞伤,几个月后,这个坚强的汉子,才再一次出现在村民面前。

现在好了,新宁重置,估计那些强盗再来新宁抢劫,也得掂量掂量。不过,听说那个人称“蛮酋”的冉肇则,已拉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准备造大唐的反,也不知真假。

宝塔坝村民在忐忑中迎来了遍地金黄的八月。按去年惯例,大家应在稻谷将熟未熟的八月中旬将它们抢收回家。张富贵阻止了大家,他说,去年他们没捞到多少油水,现在新宁复置,未必还敢肆意妄为?村民们在将信将疑中将扛到山野的拌桶又扛回了家。直到下旬,稻谷熟透,他们才慌慌张张将稻谷抢收回家。不过,那伙强盗一直没出现。

冉肇则当然没有忘记宝塔坝的稻谷。这个诡计多端的蛮酋,自打算发动叛乱,便四处掠夺粮食,储备粮草,不过越来越小心。他担心再次到宝塔坝劫掠,会引发更大响动,进而引起新任县令注意,到时自己还没有动手,已闹得满城风雨,长安那个老贼还不闻风而动?

冉肇则是在武德三年(620)三月,正式举起反叛大旗的。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率领数万人马,越过人烟稀少的新宁直赴通州(今达州)。毫无防范的通州唐军还在睡梦中,已被他拿下。冉肇则占领通州后,挥师夔州(今奉节)。

作为初唐巴蜀地区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夔州,守军主将乃李渊最信任的侄儿李孝恭。李孝恭自幼熟读兵书,人又聪明,早在李渊攻克长安后的隋义宁元年(617),26岁的他即被授予左光禄大夫。随后,李渊派遣他招慰山南。李孝恭率部从金州(今陕西石泉东)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三十余州。在随后的战斗中,他采用怀柔政策,释放被降俘虏,很快攻下信州。李孝恭占领信州(公元618改为夔州)后,被李渊封为信州总管,后拜赵郡王。李渊期待他能平定据有大片领土拥兵40余万的萧铣叛乱。

李孝恭正谋划着如何评定萧铣叛乱,冉肇则攻占通州的消息传来。“不知天高地厚的蛮酋,有种的冲我来!”他骂了句。这个踌躇满志的王爷,做梦都没想到,半个月后,从渠江顺流而下的冉肇则,领着大批人马杀来了。仓皇应战的李孝恭,哪里是冉肇则的对手……

李孝恭失败的消息传回长安,惊得李渊半天回不过神来。“这个……这个……”他想起如果对方攻下夔州,再与萧铣联手……他慌忙召见谋臣裴寂等。

李靖得知李渊要他率重兵驰援夔州,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主公,我只要800轻骑!”李渊听了,眼睛瞪得如铜铃,侄儿数万人马都不敌蛮酋,800轻骑?李靖却一口咬定,只要800轻骑。

那是黄昏,冉肇则正和手下在夔州府举行庆功宴。从天而降的李靖轻骑冲了进来,他们挥舞着军刀,对着叛军猛砍,冉肇则在心腹保护下逃出夔州府,随即组织部属逃窜。面对溃逃的叛军,李靖只是追而不击,无端消耗他们的体能。当叛军逃至今开江普安玉皇观,数万人马只剩下5000人。看到叛军精疲力竭的模样,李靖意识到歼灭他们的时机成熟了,他派出小分队在今开江普安玉皇观李靖垭一带设下埋伏,然后在后面摇旗呐喊。骑马冲进埋伏圈的冉肇则,惊魂未定中已从马上坠于地下,随即赶来的李靖,挥刀就是一劈……

当李靖组织的口号队站在各个山巔,向叛军高喊着“逃出免死,丢刀免死”“逃出免死,丢刀免死”……张富贵领着宝塔坝的村民,扛着锄头、棍棒赶来了。他们得知唐军正通过喊口号,逼迫那些当初抢劫他们稻谷而今躲在丛林里的强盗投降时,他们也加入到喊口号的行列,一时间,喊声震天。

惶惑不安的叛军,绝大部分丢下军刀,走出丛林,举着双手投降,也有少数冉肇则的忠实走狗伪装投降,他们趁唐军放松警惕偷袭,一些唐军兵士战死沙场。

为纪念死去的兵士,张富贵组织村民在今玉皇观建起了供奉的寺庙,一时间,香火袅袅,善男信女不绝。后来,一位僧人找到张富贵说,寺庙应该建在藏风聚气的山腰,于是,寺庙被迁往靠近玉皇观的金山半山腰,即今天的金山寺处,这就是最早的金山寺。

当初,冉肇则为筹集叛乱的粮草,曾在开州周边的梁山(今梁平)、万州、夔州(今云阳)、东乡(今宣汉)等地抢掠,广大百姓深受其害。现在,他们听说金山半山腰的寺庙里供奉着为打败蛮酋牺牲的唐军兵士,便自发从老家出发前往寺庙烧香,除了祭奠死去的兵士,更祈求免灾避祸、生活幸福安康。初唐时节,地广人稀(据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新宁仅6930人),猛兽毒蛇横行,交通不便,焚香之人为了自身安全,便结伴而行。加上路途遥远,要行走多日才能到达寺庙,为不弄脏衣物,他们带上自家的小板凳,路途休息时坐在板凳上。长途跋涉,难免出汗,难免遇上各类虫蛇,为清除异味,避免杀生,他们便在小板凳的前方置一10厘米的圆形香脚,在香脚上插入一炷香,边走边焚香,直至寺庙。这便是板凳香的雏形。

随着时间推移,金山半山腰寺庙的香火越来越旺,到唐天宝年间,正式命名为金山寺。

此后,金山寺香火不断,规模逐渐扩大。明末,虽被窜到新宁的张献忠手下焚毁,“惟遗钟碑”,但到了清乾隆戊戌年(1778),随着高僧德岸带着锡杖(传戒时的圣物,新戒们需轮流扶持)从达州西圣寺来到金山寺,开始募资重修,金山寺迅速恢复,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拔地而起。道光八年(1828),高僧志行再次扩建庙宇,新建塔园(安葬僧人骨灰的塔),培植园林……金山寺很快成了一个草木繁茂、香火鼎盛的寺庙。到后来,规模宏大的寺庙,拥有48口天井,200余僧人,塔园里建起了高低错落的108个舍利塔(安葬高僧圆寂后的骨灰),县城内的“牛山寺”“广福寺”等16所寺庙,皆成其脚庙,其名声不亚于新都宝光寺。不仅如此,金山寺还成为当时最富有的寺庙,拥有田产500余亩,年收稻谷1200余担。仗着深厚的佛学与丰厚的田产,金山寺办起了川东第一所佛门小学……

伴随金山寺香火的旺盛,板凳香也在多年的发展中走向成熟。

居士们清楚,每年从冬月初二到腊月初八举行的“腊八戒规”仪式,新宁16个脚庙及万州、开州、梁山等地寺庙的新僧,都将风餐露宿赶到川东唯一能受戒的金山寺摩顶受戒。届时,金山寺还要举办盛大佛事及各种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于是,这些熟悉板凳香习俗的居士,也早早准备。出发前一个月,他们便在家中祭祀门神、灶神;出发前三天,沐浴斋戒,男女分居;出发时,身着深色麻布外袍,头缠深色方巾,胸前系红色围裙,脚穿麻绳草鞋,腰挎紫色香筒,手持在前方圆形香脚上焚着香的红木板凳,同时带足干粮。

那时的川东,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居士们便自发结伴而行。众多居士一路前行,少不得有人在前引路、提醒,“叫口先生”便应运而生。只见他吟唱着有关祈福、祈愿、报恩、家训等唱词在前引领,并不时打拱作揖,居士们便紧随其后,边唱边走,也不时打拱作揖。路上若是碰上寺庙,哪怕是牌坊、土地庙等,居士们都要驻足磕头祭拜。众多居士加上红木板凳,路途上的野兽,早已吓得逃之夭夭,即使蛇虫,闻到彩香气味也溜之大吉。

路途到底遥远,累了,他们便取下彩香,往凳上一坐;渴了,喝路边的山泉;饿了,掏出身上的干粮……待他们满心虔诚地赶到金山寺,一场盛大的佛事,即将拉开帷幕。

就这样,在相伴相生中,板凳香与金山寺一样,发展成为川东尤其是新宁一带较有影响的民间习俗。

由于历史原因,金山寺再后来受到严重损毁,板凳香这一民间习俗走向没落,尤其是“叫口先生”,几乎找不到传人。幸运的是,一个偶然机会,人们发现金山寺老居士胡先治,这位既有文化又通音律的女士,竟收藏了大量“叫口先生”的唱词并能熟练演唱。而今,这位82岁的老居士正四处物色传承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板凳香会再次重现江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